济南和济南的电车 看一座城市的三十余年变化
济南时报 记者 江丹
从1977年元旦1路电车通车,电车已经在济南行驶了36年。
记者刘天麟 摄
高架车正在维护线网 受访者供图
目前,全国留存电车这种公共交通工具的城市仅有十余个,济南是其中之一。1977年,济南电车正式开通,从此,在济南人的生活中,电车“吱呀吱呀”地响了三十多年,见证了这座城市社会生活的变迁。
时间带着社会生活一点点地进步着,电车更换了一代又一代。随着新型公共交通工具的出现,很多人认为,从岁月深处走来的电车即将退出社会生活的舞台。但是,它带着新的复兴计划告诉世人,这并非最后的电车,在这座城市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它将继续存在。
对很多济南人来说,电车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公共交通工具,它跟泉水一样,已经与这里相融一体。曾经有人在网络上发起“追忆老济南”的活动,其中一项内容便是“那些年我们一起乘坐的电车”,而102路电车,又因为其运行路线的特殊,成为不少网友心中的济南风景。
一句话证明你在济南待过。他们说,乘坐过102路电车。
电车驶过的城市街景
自打工作以来,马立军一直租住在后龙这个年轻打工族的聚居地。28岁的他已经在这里住了5年,目前还没打算换地方。虽然这里的居住条件不算好,但是租金便宜,更重要的是,这里有102路电车。对马立军这样的年轻人来说,在一座城市里生存,交通是否方便跟房租的高低一样重要。
马立军上班的地方位于和平路。近几个月来,这条道路正在改造,102路电车随之暂时更改路线。在此之前,每个工作日的早晨,马立军都要从始发站济南大学挤上车,再在燕子山小区这一站挤下车。这趟从济南大学西校区出发的电车,途经济微路、南辛庄街、经七路、和平路,最后到达葛家庄。它在这座城市的落寞和繁华中穿行,串起这座城市的零落琐碎。
每个冬天,马立军都能在上班途中,见识这座城市的朝阳。阳光渐起,城市苏醒。这个年轻的打工者说,当崭新的阳光透过玻璃洒落进车厢里的时候,拥挤似乎也有了意义。马立军看着他日日忙碌的城市,被这趟“吱呀吱呀”的电车,一站又一站地从沉睡中晃醒。路边的煎饼果子摊上冒着热气,站旁的行人拢紧厚厚的围脖,等着他们的公交车到站,载向各自的目的地。
马立军说,他曾在那样的清晨里,看到泉城广场晨跑的老者,发白瘦削,背心短裤,步伐稳健,就连呼吸也带着一股力量。他还看到裹得严严实实的孩子,从父亲的电动车后座上跳下来,挥挥手,摇摆着后背的双肩包,向校门跑过去,对街的中学门口,则有几个少年,三五成群,手舞足蹈,不知道在讨论什么。
工作一天结束,当马立军从单位出来,乘车返程,这个城市早已陷进一片车水马龙。和平路上的小区门口已经初见熙攘,家庭主妇手提着方便袋,里面是当晚的蔬菜和主食。泺源大街的商场里,灯火明亮,衣着时尚的男女进进出出,描述这个城市的浮华。外面的墙体上悬挂着巨幅广告,那些商品的价格,马立军一个月的工资也难以企及。经七路上林立的银行和证券大楼里,陆陆续续地走出一些“西装衬衣”,他们神情疲惫,领带不再像早晨那样严谨。马立军想,他们光鲜的工作背后,或许也有不为人所知的辛酸劳苦。
当102路电车驶至后龙站,马立军夹在人流中下车,拐进一个胡同,相比较那繁华里的明亮,这里的灯火有些昏黄。偶尔,马立军会望着远去的102路电车出神,再过几年,跟很多曾经打拼过的年轻人一样,他可能会在这座城市有一栋属于自己的房子,还有一辆可以自己驾驶的汽车。那时候的102路电车,是否还会像过去的这些年一样,“吱呀吱呀”地晃过夕阳,奔向下一站。
一座城市的三十余年变化
这些年来,102路电车上的马立军注意到,沿线街道的风景总是在变化着,譬如,泺源大街上起了新的高楼,经七路的学校门口架上了过街天桥,新的大型商场开门营业,那些带着老旧气息的楼房则陆陆续续地消失。当马立军去往济南别处时,他发现,这座城市也在这样变化着。
感受到这种变化的,不止马立军一个人。在更早的那三十多年里,电车驶过的济南又是一番别样的光景。
55岁的张鲁是这个城市的第一代电车人,18岁的她加入这个队伍的时候,电车场正是“济南市人民汽车公司”成立的一个新建单位。张鲁对当时场站的简陋记忆深刻,建筑是平房,墙体外围是砖块,里面则是土坯,周围是一片麦子地。运营了一天的电车,收车时便停放在市立五院附近的马路上,请营市街的几位老太太负责晚上看车。新车表面有一层保护油,张鲁他们便去市立五院提水,蘸着碱面擦净。彼时的市立五院,还是工人医院。
尽管如此,电车通行仍然是当年的大事件。在济南市情资料库1977年的大事库中这样记载,“1月1日济南市第一条无轨电车线路建成通车。该线路由市第五人民医院至甸柳庄,全长13.5公里。”那个月里同样记录在册的大事还有,中共济南市委在职工剧院举行纪念周恩来总理逝世一周年大会,珍珠泉礼堂则举办了济南市农业学大寨会议,其中335个农业学大寨先进集体获得了奖旗和奖状。
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张静茹是101路电车上的一名售票员。她最喜欢上早班,早晨4点半上班,6点跑完两圈就能下班,下班之后的时间,这位爱玩儿的年轻姑娘就到处去看电影,两毛钱一张票,一场接着一场地看。她也很喜欢上晚班,晚上8点到11点,除了偶尔遇上几个加班的人,街上难见人影,在她的印象里,电车“嚓”地跑完一趟,“嚓”地又跑完一趟,静静的马路上,只有电车疾驰而过。
就在这一趟又一趟的跑车过程里,张鲁和张静茹们经历了沿线一天天的变化。电车跑着跑着,五彩云商场没有了,百货大楼消失了,四海香小吃也没了,辛庄高架桥起了又落了,金銮商厦拆了,就连当时红火的星级宾馆金帝利也不知去了哪里,国家足球队员还曾在那里下榻。
如今,电车依然在济南的街道上行驶着。谁也不知道,电车跑着跑着,它的沿线会再发生些什么,这座城市又会出现怎样的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