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塑老艺人高桂英:面塑和学生都是我的孩子
济南时报 记者 刘阳
在黑虎泉公园附近,有一个面塑摊,每到周末,都有一位老人带着五六个学生来卖面人儿。学生换了一波又一波,老人却一直坚守着阵地。老人名叫高桂英,从上世纪 90年代起,她就包吃包住、分文不收地向家庭困难的学生传授面塑技艺,一直坚持至今。这些年来,高桂英义务授徒达4000余人。高桂英说,她的工资、退休金和捏面人的收入几乎全部投入到了学生身上。昨天,记者来到高桂英的面塑作坊——— 位于经一路的一座破旧院落,探寻与她相关的非遗传承故事。
有神,面人儿也是活的
如果不是面塑,高桂英可能就是一个平常的退休女工。但是因为面塑,她的命运得以改变。
高桂英的面塑作坊位于南刘家庄小区靠近路边集市的一间简陋平房。这间租来的房子不足10平方米,同时兼做教室、餐厅和学生宿舍。屋子中间一张摆满面人儿和原料的小桌子,就是高桂英和学生的工作台。
高桂英说,小时候家里穷,父母把她卖给一户高姓面塑世家,身为女子,碍于传男不传女的传统,她并没有获得正式学习面塑艺术的机会。可高桂英还是偷偷地跟着大人学,凭借勤奋和悟性,成功掌握了面塑的所有技艺。不过,真正全身心投入面塑艺术还是退休之后。
十几年前,从工厂退休后,高桂英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她热爱的面塑艺术中。每天,她黎明即起,和面、蒸面、调色,准备面塑所用的各种基本材料。高桂英说,以她现在的手艺,只要拿给她一张照片,她就可以对照照片中的形象捏得栩栩如生。在高桂英家里,她给记者展示了她的面塑作品,鲜艳欲滴的玫瑰、憨态可掬的机器猫、威风凛凛的龙……高桂英说,面塑最难捏的是脸,要把人物的表情、精气神捏出来。
她教徒弟时常说的一句话是:“面塑最要紧的是得有神,有了神,面人儿也是活的。”因此,她的面人在市场上很受欢迎。然而高桂英却十分谦虚地表示,济南面人儿捏得好的艺人有很多,她只是“捏着玩儿”。
采访间隙,记者努力观察和思考,是何种能力让她将面塑在她手中变得活灵活现。令人大感意外的是,与这些灵活、细腻的面塑相比,高桂英的手却是一双因操劳而变得粗糙的手。因此,也就不难想象,其成功的背后饱含多少不为人知的付出和汗水。
有爱心,什么困难都能挺过去
如果不是爱心,高桂英可能只是一个普通面塑艺术家。但因为拥有爱心,她开始影响别人的命运。
上世纪90年代,高桂英不忍看到自己的同事因失去工作无法赚钱养家,开始教他们捏面人谋生。到现在,二十年过去了,高桂英共收4000多名学生,为此,她还把家里的积蓄和微薄的退休金几乎全部贴进去了。
“我还能吃上饭,可是有的人连饭都吃不上。”高桂英说,这是她义务授徒最朴素的原因。记者来到高桂英家里时,五六个学生正围坐在一起捏面人儿。河南的王老汉今年70岁了,在手机上看到高桂英的信息,找到了她的家里。四川的刘先生在网上看到高桂英免费授艺后,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来到济南。
在高桂英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里,目前住着七八个学生。“沙发上睡两个,剩下的打地铺,女生有床睡。”高桂英专门搭建了女生宿舍,实际上是一个简易的木板房,连窗户都没有,却住着四五个女学生。正值寒冬,高桂英跟学生一起劈柴、烧水,三餐几乎顿顿是萝卜白菜。尽管已经倾其所有,高桂英仍然觉得很对不起学生,她想拥有一个面塑公益学校,至少让学生有一个风吹不着、雨淋不到的家。
如今,高桂英仍然居住在一室一厅的回迁房里,老伴身体不好,唯一的女儿也有颇多怨言。“我曾经想过放弃,但是不断有人过来拜师,大老远的,总不能把人家赶回去吧。”这些年来,高桂英一直恪守着她的原则,“只要是穷人,管吃管住包教包会。要是想学着玩儿,我可没工夫教他。”
毕业于山东政法学院的李忠华,是高桂英的徒弟中少有的高材生,当年高桂英不仅传授他面塑技艺,还给他交大学学费,并一手操办了他的婚礼,在他身上投入很多。高桂英的徒弟闫淑文,13岁时患了鼻咽癌,当年闫淑文父子俩流落街头,是高桂英把他们接回了家,承担起给孩子筹钱治病的责任……“大家都献出一点爱,什么困难都能挺过去了。”这是高桂英常说的一句话。
有责任,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才能传下去
作为济南民间面塑艺术的传承人,在传承非遗方面,高桂英不遗余力。
近日,她被聘为段店小学面塑教育校外辅导员,每天下午3点,都会准时出现在校园里,教小学生捏面人儿。这种面塑进校园的活动,高桂英并不陌生,多年来,高桂英将面塑艺术带进了多所大学、中学和小学。她说,自己把面塑带到学校里来,就是想让孩子们了解这种艺术形式,并传承下去。
“面塑和学生都是我的孩子。”高桂英说,“我教了这么多学生,不仅仅是想帮他们维持生计,其实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这些学生未来还会有自己的学生,就这样一代代传承下去。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我不会保留,爱学的人只要想学,我都会教。我觉得自己有这个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