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老护路工扫街50年月薪300 媒体报道后窘境依旧
来源:人民网 作者:马丽娅
月28日,山东省滕州市南沙河镇后小庄村。
早晨5点30分,王修华一如既往地天刚放亮就起来了,洗衣、做饭,前几年家里装了自来水,但两块钱一方的水费,他舍不得用,依旧用井水。下的面条,卧了个鸡蛋,自己吃了一半,剩下的喂了大黑——一只和他相依作伴的看门犬。
吃过早饭,推开家门,走过门前的桃树,王修华拿着扫把、推着印有“公路”两字的三轮车上路了,开始他这辈子唯一干过的工作——护路。
72岁的王修华,无儿无女,是后小庄村的一名普通村民,也是一名养路工,从1963年至今他已在养路岗位上以“临时工”身份默默无闻地忙碌了近50年,除了目前每月两三百元的工资,就靠村里给的几十元低保度日。村中大部分人家都住进了砖瓦水泥房,但是他依旧住着被当地人称为“坑窝子”的土坯房。(参见本网2012年2月7日《山东七旬孤寡环卫工每月工资仅300元 揭基层养路工之痛(图)》)。
本次采访的主人公--王修华。 人民网记者 马丽娅 摄
最近一个月以来,王修华的家里忽然热闹了起来,先有媒体采访,后有领导慰问。王修华的事情经由人民网报道,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然而在喧嚣退去后,老人的生活又恢复了以往的平静。
[b]7旬老人扫路为生 每小时9.8元[/b]
时隔一个多月,记者再次来到王修华的家,土坯房依旧,门口的黑狗依旧,唯一变化的是门口的那株桃树,枝桠上绽露花苞。
这一天,早上7点30分,王修华已经在村前的公路上忙起来了:平日里清扫路面,春天栽树,夏天排水,冬天铲雪,遇上抢修要干到晚上6、7点钟,这1.8公里的路段,就是这位七旬老人一生赖以生存的“活计”,临时工没有固定工资,每个月按小时计算,可以为他带来两三百元的收入。
2月7日,王修华刚刚与滕州市公路局王开公路站签订了2012年全年的非全日制合同。日期是从2012年1月1日开始的。虽然自知力不从心,但是老人说,如果不签,连每月这仅有的二三百元的收入都没有了,为了生计还是把合同签了下来。
“以前干的时间长,每天至少也得8小时,有时候直接带饭,中午都不回家来,从去年底开始才减少的,现在隔两三天去一次,每天干2、3个小时,每小时9.8元。”看着王修华渐扫渐远的背影,王修华的侄子王浩宇叹气道。
王修华是家里的老大,下面还有三个弟弟三个妹妹,年幼时母亲就亡故了,把弟弟妹妹拉扯大,再加上家里穷,自己没娶上媳妇,无儿无女,侄子王浩宇就是老人最近的亲人。然而,侄子的家境也不是很好,女儿刚刚一岁,老婆在家看孩子不能上班,父母60多岁了,家里唯一的收入就是靠侄子在一个小厂子里上班挣的1千多块钱过活。去年母亲动了个手术,又花了4、5万块钱,家里的积蓄基本全搭进去了。
“本来我是他最大的侄子,我该养他,但是我又是这种情况,他万一要是得场大病,我是真的拿不出这个钱了。”王修华的侄子有自己的难处,又放不下这个孤身一人的大爷,谈到这些,一度哽咽。
中午11点,王修华回到了他的“坑窝子”里,午饭依旧是面条。即使是阳光最充足的中午,家里依旧昏暗,长期照不到阳光的屋子里散发着一种霉味。“开灯也没啥用,俺也舍不得。”王修华说。
环顾这个家,最值钱的恐怕就是那台21寸的电视机了,说起这台电视的来历,老人不免得意:“那是早年间山东省交通运输厅的领导奖励给俺的,还有那些,都是奖状,证书都收起来了,还有好多哩。”顺着他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这些奖状被挂在了墙上最明显的位置,时间最早的一张要追溯到1984年。然而,家里满墙的奖状和证书并未给他带来体面的生活。
“老实肯干”,“任劳任怨”,这些都是王修华邻居对他的评价。村里的会计王贵芝说:“他从十八九岁开始参加工作,在我的记忆中,不论刮风下雨护路几十年从未中断过,可以说公路就是他的家。” 然而,这个在别人眼中的老好人活到这把岁数了,依旧穷苦潦倒,孤身一人,按他邻居的话来说,“他是一辈子没翻身,工作这么多年,从来没有这山看着那山高。”
[b]“王修华现象”背后:中国养路工“历史遗留问题”[/b]
后小庄村总共有470多口人,土地360多亩,人均年收入5000余元。在南沙河镇算是相对较穷的一个村子,而王修华又是这个村里最穷的几个人之一。
2007年,村里给王修华办理了“五保”,头三年每年给500元,从2010年后每年增至1000元左右。这笔钱对于仅有两三百元月工资的王修华来说,显然杯水车薪。然而,据枣庄市民政局救灾救济科科长贾永法介绍,王修华享受到的农村“五保”待遇标准,较“农村低保”还算高的。2012年,枣庄市提高了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分散供养标准由1800元每人每年提高到2000元每人每年,集中供养标准由2600元每人每年提高到2800元每人每年。“有的老人一个人自由惯了,不愿在敬老院。对于王修华老人来说,他本身还有一定的劳动能力,生活能自理,如果不愿去养老院,分散供养即居家养老,目前来看是最好的选择。”贾永法说。
对于王修华的情况,枣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养老保险科李永丹科长建议老人补缴养老保险,以此另外获得每月可享受55块钱的补助,可以在享受‘五保’的同时享受这部分。此外,如果得病的话,还有一个‘新农合’保障。这些政策都是可以同时享受的。
通过采访我们也了解到,由于还有一定的劳动能力,王修华老人目前还不想进养老院。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稍微改善一下目前居住的环境或者期望铁路局能给予一次性补助。老人认为,这对于一个为公路系统服务了50年的老人来说,并不算一个过份的要求。带着老人的这些期望,记者来到滕州市公路局,想从这里为他找到更多的帮助。
滕州市公路局局长常乐东接受记者采访,并再次表明了公路局的态度:局里一直在积极解决这个事情,也派人看望了老人,送去了慰问金。但是,要解决根本问题恐怕不是一天两天能解决的。
王修华老人的问题并非个案。滕州市公路局现在已经将“养路临时工年老后生活难以为继”这类情况直接称为“王修华现象”。常乐东介绍,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乡镇村级公路的养护就采取当地政府村镇推荐介绍的方式吸引劳动力参与,报酬是村里所开的“工分”。1994年《劳动法》颁布后,按照自愿去留的原则,公路局和养路工们签订了计时工作的相关内容,但这不属于劳动合同。因此,像王修华一样的长期临时工,可以说是体制和历史造成的,属于历史遗留问题,这在全国普遍存在。“全国像他这样的养路工太多了,仅枣庄市一个地方,这样的养路工就有2000多人。所以说这是普遍现象,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解决的,但是公路局方面也在积极为老人反映这个情况。同时,公路局也派了正副科长、副局长看望了老人。”常乐东表示,考虑到王修华岁数大了,可以把他的工作量减少。
记者为王修华老人算了一笔账,按每月计时工资300元计算,如果选择分散养老,标准为2000元每人每年,则每月大概可享受160元的补助,再加上每月55元的农村养老保险金,则老人每个月至少可拿到500元,已超出当地。对于老人提出的想让用工单位——滕州市公路局给予一次性补助的要求,可能这条维权之路走起来并非易事。
在王修华的家中,公路局之前慰问时带来的食用油摆在架子上,几乎没怎么动。王修华说,他舍不得用。“滕州市公路局的人来了带了点心、油、鸡蛋,还有500块现金。”时隔1月有余,仍能感觉出他的感激之情。
“其实,只要他能安享晚年就行,最起码有了病能看个病。”王浩宇对记者说,“不管符合不符合政策,就好比两个人在一起处处了50多年了。法外还有人情呢,就算是救济救济他,让他的生活条件能改善一下,其他我们就别无所求了。”
后记:幅员广阔的中国,像王修华一样的“临时”养路工成千上万,他们的命运很少获得外界的关注。3月29日,记者再次来到了王修华的家,在门前,那株他亲手栽种的前一天还只开了花苞的桃树,竟已然开了花。忽如一夜春风来。不知王修华的晚年是否也能迎来一个春天……
上图:村里大部分人家都住进了砖瓦水泥房。下图:王修华老人住了三十多年的土坯房。前几天下雨,屋里又漏了。人民网记者 马丽娅 摄
王修华负责1.8公里的路段,每天拿着一把铁钎、一把扫帚,骑着三轮车上路。 人民网记者 马丽娅 摄
家里的炉灶。老人每天自己做饭自己吃。 人民网记者 马丽娅 摄
奖状被挂在了墙上最明显的位置。人民网记者 马丽娅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