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岁宋奶奶,倒三趟车来听戏
记者 刘 英
在济南趵突泉公园,活跃着这样一个戏班,演员的平均年龄都在60岁以上,最年长者已经82岁。3年里,不论风雨寒暑,每逢周四,戏班必登台献艺,令闻声而来的游客和“粉丝”们乐在其中。
2月1日上午9:30,趵突泉白雪楼戏台前,一阵锣鼓开场后,几个身着戏服,妆容考究的老人摆着身段,缓缓挪步到舞台中央,一开腔,便赢得了满堂彩。这一出,唱的是豫剧经典选段《红娘》。当天户外最高温度不到零度,可不少戏迷们自带坐垫茶杯,早早地占了座,还有些游客闻声而来,开场时,观众席已坐得满满当当。
据了解,台上这只演出队来自天桥区文化局艺术团,虽然只是个业余的演出团队,却是济南市少有的民间豫剧团。目前,艺术团共有演职人员36名,团内成员的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最大的一位老演员已经82岁高龄。这些演员全部是由退休在家的豫剧爱好者组成。谈到艺术团的成立,团长郝新慧老人回忆,起初并没有想组建艺术团,只是几个退了休的豫剧爱好者自发性地聚在趵突泉公园里学戏、唱戏,后来趵突泉公园的领导找到他们,邀请他们去白雪楼的戏台上为大家表演,没想到第一场演出就受到了大家的欢迎。随着演出知名度的提高,专业演员的加入,演出节目的丰富,才有了今天这个“像模像样”的艺术团。“如今在趵突泉公园正式带装演出已经有3年了。3年来每周四上午雷打不动地来这里为大家演出。除此之外,每周一和周三下午还要去天桥区文体中心排练。无论刮风下雨,从未间断过。”郝团长说道。
不过,剧团成立之初也并非一帆风顺。由于他们的演出完全是公益性的,不收取一分钱报酬,演员的服装、乐器、音响、交通费用全部需要团内成员自己出,这让这些普通工薪阶层的退休老人们犯了难。一家音响行的老板听说了这个特殊的艺术团,慷慨地拿出价值一万块钱的音响设备赠送给了老人们。他表示:“不为别的,仅仅是被老人们身上那种老有所为,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打动。”音响的问题解决了,老人们又开始自己动手,缝制戏服。现在舞台上看到的这些精致华美的戏服,一针一线都是他们亲手制作的。不少退休前在文工团、剧团干过的老人也纷纷把家里的乐器贡献给了剧团。就这样一步一步,艺术团才有了今天的局面。“前几天我们这儿一位老演员在"梨园春"擂台赛上拿了个全国铜奖,这不仅是我们艺术团的骄傲,也是济南的骄傲。”郝团长自豪地说道。
这么多年来,艺术团演出不仅不挣钱,有时还要往里贴钱,是什么让这群老人坚持下来的?谈到这个话题,一众老演员异口同声地表示,是观众、票友们的热情支撑着他们走到现在。“有位铁杆票友宋奶奶,今年86岁了,患有腰椎增生,家又住得远,老奶奶自己一个人驼着背拄着拐要倒三趟车才能到这。但每周四一大早都能看见她准时坐在台下,有时候还会到后台给我们这些演员送水送饭。”艺术团的“粉丝”除了老年人还有许多小朋友,在爷爷奶奶的影响下也成了“小票友”,有时还有外国人在这里听戏、看戏。“单单为了这些票友们,为了他们这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我们也要唱下去。不管天气多恶劣,我们都要坚持演出!”
“从年初三到现在,几乎每天都有演出和排练。最近又在为元宵节的花灯会排新戏,到时候你可一定来看。”采访结束了,寒冬的阳光照耀在欧阳中石先生题写的四个大字“乐奏箫韶”上,熠熠生辉,光彩夺目。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