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做的宫灯古色古香 已经有近30年历史
一盏宫灯做好了,张致文老人把它挂上。
为一盏宫灯做最后的修整。
每一个构件都要精雕细琢。
□文/本报记者 郭学军
实习生 张泽莹
□片/本报记者 戴 伟
灯笼又称灯彩,据考证起源于西汉时期。现在,每到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我国各地还会挂起象征团圆的红灯笼来营造喜庆氛围。伴随着工艺的改进,如今,济南市区已鲜见手工做灯笼的艺人。不过在济南清河北苑小区就有一位名叫张致文的七旬老艺人,他制作宫灯已经有近30年历史。日前,记者走进他家,了解到许多宫灯制作的知识。
[b]40多岁时做了六盏宫灯[/b]
[b]挣了一辆摩托车[/b]
“您家的装饰真典雅!”2月3日上午,记者走进张致文老人的家,立即感到一股古香古色的气息。只见他家的客厅里,许多家具和墙上装饰的物件都是实木的。有木制的屏风、木隔、八仙桌、太师椅,还有推拉门。这些物件上面大都有精致的仿古雕花,处处透露着一种古朴和优雅。
“这些东西都是我亲手制作和雕刻的。”张致文老人介绍说,他以前是济南锅炉厂的模具工,会木工手艺。由于这个原因,他年轻时跟随在山东工艺美院工作的姐夫学会了制作宫灯的技艺。
“我的姐夫是浙江大学美术学院毕业的,非常喜欢民间工艺,会很多手艺。除了扎宫灯,他还会捏泥娃娃、捏面人之类的手艺。”张致文老人说,自己制作的宫灯属于仿古式的宫廷用灯笼,制作工艺比较复杂。不像一般的红灯笼那样,扎个架子外面糊上红纸就行了。
“我40多岁时曾给济南一个单位制作了六盏大宫灯,挂在他们办公楼大厅。他们送给我一辆摩托车,在那时算是很高的酬劳了。”张致文老人自豪地说。
[b]灯笼虽小工序却不少[/b]
[b]做一盏宫灯大概要十天[/b]
“除了运用传统制作手艺,我在制作宫灯时还融入了许多木工模具的制作技术。”张致文老人告诉记者,别看灯笼小,里面的工序可不少,从选材到制作,每一步都包含科学道理。比如,他在画图纸设计宫灯时,就是按照黄金分割比例进行设计的。
“这样做出来的宫灯显得精致美观,又不失庄重。”张致文老人一边拿出一对已经制作好的宫灯,一边介绍说,他觉得,这样的宫灯才能展现出古典美来。
记者看到,每盏宫灯主要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成六棱柱形,高约半米,上下粗,中间细。中部六个面由彩色玻璃装饰,上下的面由彩色塑料纸装饰。整体上古香古色,很是奢华和典雅。
张致文老人介绍说,宫灯上部称作“上帽”,底部叫“底座”,中间部分叫“中腰”。中腰之所以用玻璃装饰,而不用塑料或者纸来做,是考虑到灯笼的受热变形问题,用玻璃更耐热,且不易变形。
张致文老人说,制作宫灯一般的木匠做不了,因为这需要很多专用工具,也麻烦。他制作一盏宫灯大约需要10天,很是费工费时。正因如此,这样的宫灯价值不菲。如果是比较好的红木制成,一盏宫灯的价值能达上万元。
[b]宫灯的木骨架[/b]
[b]全是卯榫结构组合起来的[/b]
“制作宫灯,第一步就是选料。”张致文老人介绍说,木材要选顺丝的木料,要自然晾干,这主要是为了结构上的牢固和灵巧。他制作的宫灯,用料大都是楸木,有时也用红木,基本不用杨柳木。这是因为楸木和红木的材质密实,不易变形。
“灯笼是一种长时间玩赏的东西,若是木质疏松就容易吸潮变形,那怎么能行呢?”张致文老人说,第二步把选好的木材解开一一编号,进行自然晾干,不要烘烤。之后,根据每一个部件上的编号,按照事先画好的图纸,将部件安装组合成整个灯笼的骨架。
“宫灯的木骨架全是卯榫结构组合起来的,然后再用油漆上色。上色也很有学问,颜色要中间红,两头素,形成对称,显得古色古香。”张致文老人说,等漆晾干后,再镶上六面的玻璃和塑料装饰。
“玻璃上的装饰和木材的选择是联系在一起的。好马配好鞍,用的木材越好,玻璃上的装饰费的工夫就越大。”张致文告诉记者,如果是红木做的宫灯,他就请专业画家题字画画,或在玻璃上刻上花饰。而一般楸木做的宫灯,他就在玻璃上贴一层不干胶图案。
“到这里,一盏宫灯基本就完成了。”张致文老人说,为了装饰,他还会在六棱柱形宫灯“上帽”的六个角上,分别雕刻上一只龙头。
[b]做宫灯成了一种消遣[/b]
[b]专门在家辟出一间操作室[/b]
记者看到,张致文老人家中一个房间门梁上有一块刻着“班徒坊”三字的小牌匾。“这是我的操作室,平时不让人进,匾额也是我自己做的。”记者走进房间,只见里面不但有制作宫灯的工具和材料,还摆满了木雕作品。有木盒、木橱、木制底座等,每件作品上都刻着精致的图案。
“这些全是我的作品,我不但制作宫灯,还研究雕刻书法呢。”张致文老人笑着告诉记者,现在他退休在家,制作宫灯就成了平时的一种消遣。他做出来的宫灯也不拿出去卖,除非有人专门上门定做。
他告诉记者,现在济南制作这种宫灯的人很少,一个原来和他合作的伙伴也不在世了,这让他对宫灯制作的传承有一点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