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摊修鞋23年,一位城市老鞋匠的退与守
舜网-济南日报 记者 曹雅欣
从黑虎泉南边的阶梯上来,走几步就能看到角落里的一个摊位:修车、修鞋、换拉链,摊主李兆林每天都在这里守着,即便生意冷清也从不缺席。
李兆林在修鞋。
李兆林58岁了,浓密的头发中已经有了银丝,脚边那些打眼看去就知道年头不短的工具,在摆摊23年间见证着他从青年到老年的转变。而他也在这个角落,看着当年曾经的老街老房,变成了今天大都市的模样。
修旧摊,在如今的街头越来越少见。李兆林说,他们,大概是最后一批街头修理匠。
鞋厂职工与修鞋师傅
3平方米摊位坚守23年
李兆林的摊位在太平街南口一处老小区大铁门旁边3平方米左右的石台子上。南侧的一间房子,为他挡住了春日晌午有些刺眼的阳光。房子的墙上,挂着李兆林干活时脱下来的旧皮衣,旁边还摆着几个颜色卡通的简易儿童椅。修车、修鞋、换拉链,李兆林的摊位虽小,但家伙什齐全,一般东西都能修。
修鞋,算是李兆林的本行。他本是大明湖畔一家鞋厂的职工,有一年生病做手术后,身体大不如前。我在街上溜达,看到人家干这个活儿,坐着干好像也不累,就想学个手艺,没想到还真用上了。李兆林说,1995年的鞋厂效益差,他又是个爱自由、不受管的脾气,于是果断辞职,找到这处地方摆摊修鞋,至今已经23年。
我家住棋盘小区,这里离家近,有急事儿收了东西马上就能到家。李兆林的东西都是收到他背后一辆旧三轮车上的铁皮箱里。铁皮厢最上层满满地码放着宽窄不同的车胎,下两层是各种五金配件、胶水、橡胶鞋底,铁皮门上一边用红漆刷着大大的修字,另一边是用马克笔随手记下的用以通知顾客前来取件的电话。
虽然时间自由,但李兆林从前以为的累不着可完全是想错了。他的双手食指和大拇指尤其粗糙,皮肤上布满了深深浅浅的裂口,修剪整齐的指甲里还有洗不净的油渍,一处新伤正透着红红的血色。
能看出来我是残疾人吗?李兆林笑着问出这句话,让人吃了一惊。原来,前几年他修理自行车时一个零件弹起来砸中了他的左眼,看似正常的眼睛实际上已经几乎失明,难怪他老花镜左边镜片上的标签都没有撕去。
过去与现在
从干不完的活到一上午接3单
这天上午10:00到午饭前,李兆林一共来了3个活儿:一位年轻女士推着婴儿车路过,找他修了下挎包上不太顺滑的拉链一位85岁高龄的老人拿来一双自己的旧棉鞋,请李兆林再贴一层鞋底一位60岁左右的女士带来了家里小孩儿的运动鞋,要黏好鞋子上有些脱落的皮革。从摊位前路过跟李兆林闲聊两句的,倒时不时就有一个。
翻找有些杂乱的旧铁箱,拿出一张贴鞋底的胶皮,李兆林说,这23年间,一张胶皮的价格已经翻了三四倍,以前我进货的地方就是个小门头,现在人家也搬进正规商铺了,房租也贵,肯定要涨价,而且这些东西现在生产得也少了。李兆林很庆幸,这个角落是不要租金的,不然根本无法维持。
李兆林撬开胶水罐子,用一根一次性筷子熟练地把胶涂抹在已经打磨过的鞋底和裁剪好的胶皮上,等待胶水晾干的10分钟里,他仔细地黏好了那双儿童运动鞋。这都是老街坊老顾客,我有时候不收钱,就算材料成本高了,我也还是保持原价,原来能挣五块钱的,现在挣两三块,换一个鞋底一直都是15块钱。李兆林说,他从前摆摊,为的是多挣点钱养家,而现在只够一个人吃饭,今天上午这三个活儿,赚到的钱也就够中午一顿饭,赚得多的时候也就多个烟钱。
从前这里鞋堆得满满的,我修不完还要带回家接着干,现在不论是修自行车还是修鞋的活儿,都已经很少了。李兆林说,他明显感觉生意变差,也就是这两年的事儿。现在来找他的几乎都是老年人,他说,网上买东西这么方便这么便宜,不像过去一双皮鞋穿那么多年。几十块钱就买一双的鞋,年轻人谁会再花钱修?扔了就完了。
李兆林伸出脚,他脚上这双皮鞋就是有人修都不想修直接送给他的,我看着鞋帮皮子这么好,就换了个鞋底,一直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