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
每到晚上11点,86岁的王坤森都会戴上手套、带上钩子、推着三轮车出门拾荒,一直干到第二天凌晨三四点。
有时他一晚可以捡满两车废品,有时捡了一晚上却还卖不到10元。但就是在这样一点一滴的积累下,王坤森以每年5000元的“承诺”,资助了一名困难大学生长达四年。而去年,他又开始资助起了另外两名困难大学生。
儿时失去上学机会的他,明白重返校园时的喜悦,也深知一辈子背上“文盲”身份的苦楚。尽管每个月有6000多元退休金,但他说,“想要帮助别人,我就要拿自己的真心去帮助。”
在杭州市潮鸣街道刀茅巷社区的一个小院里,王坤森利用院子角落搭起了一个简易的小棚,里面堆满了各种各样他拾荒捡来的“垃圾”——“坏空调”“坏电脑”“坏风扇”等等。
“更多的还是捡饮料瓶和纸箱子。”王坤森介绍说,以前只不过是看到顺手就捡起来,一两个月才捡一大包。而现在,为了能够让自己承诺每年5000元资助大学生的“任务”达成,每天他都要出门捡两大包。
五年七个多月,无论是八月十五,还是大年初一,每到深夜,身躯已有些佝偻的他都会骑着三轮车行走在杭州的大街小巷,翻捡每个垃圾箱里的废品。

王坤森 本文图均为 广州日报 图
曾经是“小康家庭”
1932年出生的王坤森是余杭临平人。尽管今年已经86岁,但他仍然思路清晰、声音洪亮,只是偶尔会有些耳背。“这两年身体也不好了。”王坤森颇为感慨地说,这两年开始有些胸闷气短,而且经常会腰酸背痛。他说,由于捡废品时总是要弯着腰伸手到垃圾箱里去捡,久而久之腰部就直不起来了。
据王坤森回忆,在1907年,杭州的闸口火车站刚刚开通运营时,他的父亲就在铁路上工作了。由于父亲的收入稳定,加上母亲非常会操持家务,家里最初的生活条件还是挺不错的。随后,父亲被调到了临平火车站,一家人便来到了临平,并在当地买了田地和房子。
他说,他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加上父母一家六口人,“按照现在的说法应该算是‘小康家庭’了。”
但是,这种“小康”的生活,并没有给王坤森留下太多的记忆。1937年,在王坤森5岁时,卢沟桥事变发生,曾经的“小康”生活就此终结,王坤森也正式进入了“苦难记忆”之中。“卢沟桥事变发生后,铁路工作人员都疏散了。” 一家人随着父亲回到了浙江省上虞的老家避难,直到两年后才重回临平,但是由于父亲没有固定的工资收入,家中的生活仍比较艰难。 婵犵數鍋為崹鍫曞箰閹间絸鍥焼瀹ュ懏妲悗骞垮劚椤︻垳绮堥崒鐐村€甸柨婵嗛娴滄繈鏌i幒鎴炲仴闁哄被鍔岄埥澶愭惞椤愩埄浼�闂傚倷鑳舵灙缂佺粯鍔欓幃褔骞樺Ч鍥e亾閸岀儐鏁冮柨鏇楀亾缂佲偓閸℃稒鐓ラ柣鏇炲€圭€氾拷闂傚倷鐒︾€笛呯矙閹达箑瀚夋い鎺戝€婚悳濠氭煙闁箑鏋撻柛瀣尵閹叉挳宕熼鐘垫殼闂備線娼уú銈壦囬悽绋跨畺妞ゆ洍鍋撴い銏℃礋椤㈡宕掑⿰搴⑿ユ繝鐢靛仜閻°劎鍒掗悩璇茬婵炴垶姘ㄧ粻鏃堟煏韫囧鈧洟鎮块鈧弻娑㈠焺閸愮偓鐣奸梺鍛娚戝Λ鍐蓟閵娿儮妲堟俊顖滅帛閹烽亶鏌f惔銏$殤闁稿鎸搁銉╁礋椤愵偅鍍靛銈嗗笒椤︿即鍩㈤崗鑲╃闁瑰鍋炵亸銊╂煕鐎n偅灏电紒杈ㄦ崌瀹曟﹢鍩℃担杞版濠电姭鎷冨鍜佹喘婵炲瓨绮嶉幃鍌炲极閹剧粯鏅搁柨鐕傛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