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发明高楼“逃生滑梯” 26楼到1楼仅90秒
晨报记者李芹摄影报道
从26楼坐滑梯到1楼是什么感觉?在长宁支路上的长宁88金廷小区内,就有一座这样的特殊滑梯。不过,它可不是一般的滑滑梯,是专门用于高楼逃生的“逃生滑梯”。昨日,记者现场体验了这座自26楼蜿蜒而下的“逃生滑梯”。
记者体验
滑行状态有点像玩滑滑梯
这座“逃生滑梯”沿消防通道而设,宽约50厘米,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弯道连接的弯槽和直行槽。弯槽平时不用的时候悬挂在空中,直行槽不用时侧挂在墙上,均不会影响消防通道的正常使用。
已是7旬的发明人周妙荣指着楼梯口的一个装置告诉记者,只要拉动这个装置,骨牌效应作用下,所有弯槽会自动下降和直行槽连成一体。果然,他话音刚落,弯槽就“轰”的一声下来了。“现在噪音有点大,到时候只需加点缓冲装置就可以减少噪声。”
记者随后坐进了滑槽,“双脚收起、双手交叉放在胸前、身体放松”——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记者努力把姿势调节到最佳状态,顺势滑下。在下滑过程中,每逢弯道就能感受到速度有所缓解,不过始终处于自然滑行状态,颇有点玩滑滑梯的感觉。如果人是放松的平躺状态,滑行速度相对最快;如果感到紧张,稍微用双脚与槽面进行一下接触,就会减缓下滑速度。
等顺利抵达一楼后,除了转了太多圈,记者有点头晕以外,并没有什么不适感。
“目前每层通过的设计速度为3-5秒钟,如果按照最快的3秒/层的速度来计算,从30层高的高度到地面一层只需90秒的时间,金廷88这幢26楼高的住宅,花费时间可能更短。”周妙荣如此表示。
设计理念
简单实用,躺下就能逃生
周妙荣是怎么想到要发明这个“逃生滑梯”呢?他告诉记者,自己家住35楼,家中有老也有小,所以特别关注高楼自救。发生诸如火灾等意外时,从高楼到地面无非三条路:电梯、楼梯和外空间。发生火灾时,电梯不能用,外空间逃生风险太大。
“90%以上的人都会选择楼梯逃生,但高楼楼梯层数多,跑的过程会发生太多状况,甚至是踩踏等意外。”周妙荣认为,楼梯逃生存在楼高累倒、烟多呛倒、水多滑倒、人多挤倒等风险,而造成这些的主要矛盾是“站着逃生”,那么能不能“躺着逃生”呢?
换了个思路的他豁然开朗,花费了大半年的时间深入调查与研究,周妙荣发明了这部高层“逃生滑梯”。目前,周妙荣的发明已经获得国家专利,也同时获得国际专利PCT确认,并已获美国、曰本、巴西、俄罗斯、新加坡、阿联酋等国家受理或授权。
冲力会不会致人飞出“逃生滑梯”?
周妙荣:斜度能保证逃生者既不会被甩出弯槽,坡度使得在通过弯道时继续滑行……组合设计让逃生者在滑行时保持“快-慢-快”节奏,不会因为速度过快产生危险。
高楼火灾发生时,很多设备可能都无法正常使用,比如说照明。在漆黑又忙乱的环境中,如何确保滑梯的使用安全呢?
周妙荣告诉记者,最初的“逃生滑梯”没有考虑到这个情况,因此设计上存在缺陷。但是经过改良后,“逃生滑梯”有一套专门的应急照明系统和喷淋系统,一旦发生火灾,按下启动开关后这两个系统便会同时启动。明亮的逃生环境会给人以安全感,而喷淋系统可以让人用布浸湿后捂住口鼻,也提升了火灾发生时的安全系数。
“从26楼到1楼,很多人会觉得有冲力,会不会发生停不下来或者人飞出去的危险?”记者问。
周妙荣告诉记者:“其实完全不必担心。”
周妙荣的“逃生滑梯”在设计时,弯槽的坡度、斜度和弯度都很讲究。斜度在25度,在转弯时能保证逃生者既不会被甩出弯槽,又能抵消直行槽滑行时产生的加速度。坡度45度,使得在通过弯道时继续滑行;55至60厘米的槽宽对应180度的拐角,保证在弯道处逃生者减速至几乎为0。这样的组合设计,让逃生者在滑行时保持“快-慢-快”的节奏,不会因为速度过快产生危险。
一楼的落地处则和地面呈平行状态,但和直行槽之间有一个倾斜向上的角度,可以作为最后缓冲。通过两边设立的扶手,人员可以很轻松地从滑槽中直立起来。
“当然如果要真正确保安全,还是要经过反复的实际演练。”周妙荣如此表示。
“逃生滑梯”何时投入使用?
周妙荣:目前最大一道坎是需要获得国家相关质量部门认可通过;没有标准就无法完成产品认证和真正推广使用,只能是停在试验阶段的创新产品;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适时帮一把。
对于周妙荣来说,如今最希望的是能让自己的发明造福更多住在高层的老百姓。但即便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他在长宁区找到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住宅小区,而这第二、三个小区还不知道在哪里。“逃生滑梯”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同样未曾可知。
根据周妙荣的估算,这座“逃生滑梯”的造价在每层4万元左右,30层大约在120万元。而相比世界上动辄百万美元计的逃生舱设备,价格优势十分明显。
相较“费用”这个问题,周妙荣认为目前最大的一道坎是需要获得国家相关质量部门的认可通过,只有这一步通过了,接下来才有可能向更多小区推广。但因为高层“逃生滑梯”是新生事物,相关国家标准无章可循,没有标准就无法完成产品认证,产品无法认证就没有办法真正推广使用,只能是停在试验阶段的创新产品。因此除了多渠道反映情况、等待相关部门的处理外,周妙荣没有办法做更多。
“有句老话叫不破不立,现在全社会都在提倡创新,从无到有就是一种创新,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适时帮一把。”对于“逃生滑梯”的未来,周妙荣十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