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岁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我年纪老了,思想不老
周有光
1月13日,周有光先生就111岁了(虚岁)。昨天,周先生庆生座谈会在北京举行。这个老人一辈子活出了别人几辈子的质量:50岁以前他一手教育一手经济。50岁以后被周恩来钦点参与文字改革,转型成语言文字学家,是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研究、制定者之一。85岁,他离开办公室,蜗居在小书房中,成了一个心怀天下的“启蒙思想家”。90多岁,他说自己“活一天多一天”。百岁之后,他常常自嘲“上帝太忙了,把我忘在这个世界上”。
话虽如此,多得的时间,他却并未虚度。他的《百岁新稿》、《朝闻道集》、《拾贝集》分别在100岁、104岁、105岁问世。“这几本书表明,周老是中国当代思想文化史上一个绕不开的人物,一位重要的启蒙思想家。”财经杂志主笔马国川说。正因如此,108岁开始,学者们开始自发地为老先生举办座谈会庆生,希望以此“在文化思想界凝聚共识,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马国川介绍,今年的主题是“走向世界,走向文明”。因为,周老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中国一定要走向现代文明——所有的国家都在同一条道路上竞赛,即使一时走到了弯路上,最后还要走到人类共同的文明道路上。”
“我觉得风暴已经过去,我已经好起来了”
座谈会上,周老的外甥女毛晓园和蒋医生介绍了他的健康状况。毛晓园记得,去年的1月10日,自己开完周老110岁座谈会后,把周老的儿子——周晓平送到了老人家里。“晓平哥十几天前刚刚动过胃部大手术。父子见面非常高兴。当天晚饭后,两人唱起了歌。舅舅先用英文唱了圣约翰大学的校歌,又用法文唱法国的《马赛曲》,唱着唱着他说,‘我不唱了,记不得了,记不得了’。晓平哥就接着唱——这么多年,这是父子第一次一起唱歌。事后,晓平哥把合唱的视频发送到了微信上,亲人朋友们感动得不行不行的。大家被110岁的父亲和80岁的儿子之间的深情融化了。”父子二人共住了五六天,晓平哥回到了自己家,可谁能想到,这竟成了永诀。”
2015年1月22日凌晨,周晓平去世。噩耗来得太突然,谁都不知道怎么对老人讲。毛晓园的大表姐从小与周家父子一同生活,抗战之时,一同逃难。2015年1月26日周晓平追悼会后,家人把大表姐送到了周老身边,让她陪伴老人。“舅舅好像感觉到了什么。1月27日或者28日晚上,他让保姆用轮椅把自己推到大表姐的床前,把她叫醒,‘我想问你,你到北京是什么目的,我们来对对牌……’” 毛晓园回忆,“那天晚上,舅舅讲了很多,讲了晓平哥的一生,讲了自然的规律,这番话给了我们力量。”
2015年,对周老来说,注定是不寻常的一年。2月,周老因肺部感染住院,3个月中,几度发出病危通知,“舅舅受到精神和身体极大的磨难,最终他还是挺过来了,医生都觉得创造了奇迹。”9月,毛晓园见到了周老,周老说:“我觉得风暴已经过去,我已经好起来了。”毛晓园介绍,周老现在还是很关心国家和世界的大事,经常看新闻。11月巴黎发生恐怖袭击,周老马上打电话给张森根(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朝闻道》等书策划人),让他到家里聊聊。“有时候,他还到二楼找老同事一起聊天。这一年他身体比较虚弱,吃得很少,只吃一些营养液,有时能吃一个鸡蛋羹。家里人去看他,他会高兴,一起吃点鸡汤里的萝卜、豆腐。一年下来,清瘦了不少。”
周老的朋友蒋医生在座谈会上展示了两人三次见面时拍摄的视频:第一段拍摄于2015年4月,周老住院期间。周老对着屏幕说:“我年纪老了,(但)思想不老。”蒋医生让老人握自己的手,评价“还是很有力啊。”聊天时,蒋医生提到,李锐先生现在还能游300米。周老笑说:“我比不了他,但我还是很健康的,脑袋变化不大。”
周老出院后,2015年6月23日,蒋医生去家里看望周老,带去了燕京大学95周年纪念手袋。周老介绍自己近况:“我觉得健康不错,就是岁数大了一点。”他还用英文念出来燕京大学的校训“ Freedom Through Truth For Service”(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蒋医生送了周老一把折扇,周老顺手打开,边扇便评价“有小凉风”,神态颇为自得。
“他的世界观、历史观震撼了我们”
与会的多位学界代表表示,坚持给周老祝寿,“不仅是出于对这位最高寿的知识分子的敬重,更是因为他的世界观、历史观震撼了我们。周先生一直追求光明,也为中国带来光明,让中国社会变得清明、清朗。”不过,国际政治及美国研究专家资中筠先生也提出,不应该过分执着于老一代学者的状态。“跟周先生比,我还很年轻,但在社会的维度看,我已经是老年人了。我周围的朋友已经开始一个个离开,生老病死是客观规律,无法改变。我并不希望社会越来越重视老一代人的言行起居,世界最终还是取决于青壮年。”
财税学家李炜光指出,周先生的观点影响广泛且深远。“他主张,全球化的时代,要从世界来看国家,不要从国家来看世界。他认为,文化不存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式的轮流坐庄,而是高处流向低处,落后追赶先进。现在每个国家都生活在传统文化和国际现代文化的‘双文化’时代,这是今天文化的主流。他不提倡‘国学’,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学’,学问都是世界性的,是不分国家的……希望这么睿智的老人能创造生命的吉尼斯世界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