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新奇的“人口迁徙”:年轻人职场受伤把高校当避难所
85后男青年王勇,大学毕业后在上海找到一份程序员工作。通过自己勤奋打拼和父母支持,王勇工作6年后在上海买了房和车,物质生活较有保障。
但王勇在一年前忽然陷入到一种无法解释的焦虑情绪中,他形容为“疑似中年精神危机”。他觉得工作没法让自己找到更充分的存在感和成就感,但又苦思冥想,得不到解决答案。
王勇觉得,或许是自己从小到大所接受的传统教育,以及目前工作单一环境,让他接触不到外面更多元的世界。为了摆脱精神危机,王勇选择逃离目前熟悉的一切,去未知的外界寻求答案,于是他奔赴香港求学,“走一步看一步”。
仲理峰指出,王勇这种情况,主要属于一种“年龄危机感”,当工作状态稳定,且达到小有成就的水平时,人会对年龄和后续发展有所担忧,“知道青春不再,思考未来如何和年轻人竞争”。
仲理峰觉得,在相对成熟的年龄段和理智的思考状态,通过学习去调整、升华职场状态,不失为一种合适的选择。
仲理峰平日也会接触到不少在职读研的“周末班”学生,“他们真的很累,都希望能有所改变”。仲理峰认为无论如何,既然一些青年决定在职业之路上加入回校求学的选项,就一定要明确求学的目的。“上学本身不是为了就业和学分,而是帮助思考,思考完了提高修养。带着功利心以为上学能解决所有问题,这是误区”。
张丽丽认为,年轻人出现职场倦怠,希望寻求改变,这是生命历程的自然现象,是个体对成长的要求,不是坏事。一个人需要在某些时刻停下来,站稳脚跟,回身看风景,思考走过的路。
出于理性目的,回到高校学习,是一种“停下思考”的机会。“如果有这样的机会进行自问、内问,生活可能会发生很大变化,生命会实现飞越。”内问,是成长的必要功课,突破自我的人能够破茧而出,放弃突破的人则永远固化在幼稚阶段。
但张丽丽强调,“内问”,从来不是立竿见影的,很可能需要一个时期的深度探索。她建议,在有机会停下来审视自我的过程中,最好能得到他人的帮助。“人在遇到困难时视角很短,那一刻只是想跑,如果有人和他聊,可能会给出更理性、更正向化的处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