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25岁中大生造卫星 “开发区1号”要上天
1992年出生的罗澍,2015年从中山大学毕业。他从小就是一个“火箭迷”,他的追逐梦想之路,落脚于一个论坛。
2005年,罗澍在搜寻相关资料时接触到了科创论坛,这是国内最早的一个科技爱好者聚集地,一下子吸引了还只有13岁的罗澍。他大胆地用刚学的C语言编写成仿真软件,用来解弹道计算的方程,结识了众多的行业前辈和技术达人。
上了大学后,家境殷实的罗澍把理论变为实践,“捣腾”起了火箭的研发,一下子成为中大的焦点人物。
2011年,科创论坛宣布国内第一家专门从事民营航天的机构——科创航天成立,罗澍于2013年当选为科创航天总工程师。
广州开发区提供众创空间实验室支持造卫星
罗澍对未来雄心勃勃:“能不能自己制造一个卫星?”他的工作场所是广州市内一个车库。“第一次知道他们的工作环境,我很惊讶,大梦想应该有个好平台。”广州市光机电研究院院长任豪说,他热情提出,可以免费提供位于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的“印客时光”众创空间的办公场地,实验室开放使用,光学仪器测试装备可以帮助卫星测试。这间200平方米的开发区大房间,成为了这个年轻创业团队的事业起点。
解密造“星”
未来开放设计资料大众可免费下载
定方向做小微卫星才是民营企业的事
一群卫星爱好者,没有大资金和系统内的背景,只醉心于尖端技术的研究。有了团队,有了公司,他们开始向未来进发。
“我们很早就确定了方向——做微小卫星,国外已经有很成熟的产业链了,国内才刚刚起步。”罗澍说,单颗大型商业卫星的发射成本就高达5000万~ 4亿美元,它们造价高昂,民营企业几乎没有参与空间。然而近年来,事情出现了转机,很多国外卫星创业公司瞄准了重量轻、造价低的小卫星,做成了大生意。
定模式组建卫星网拍摄地球赚大钱
“比如美国的Planet 卫星成像公司,他们一次性把88 颗立体卫星发送到近地轨道上,每颗只有5公斤,组成卫星网,每天拍摄整个地球陆地的图像,并进行实时传输,”Planet 的商业模式在罗澍看来,“简直是在天上装了一台印钞机”。
科创航天希望走一条相似的路,以建立微小卫星全球组网并服务于大数据和物联网为目标。具体的做法是,终端将地面传感器收集的数据上传至卫星,卫星对数据进行存储,然后转发至地面站,地面站对数据进行初步处理,通过互联网、 移动通信网等手段分发最终用户。
据预计,在合理设置目标、项目规模的前提下,整颗卫星的成本含发射费用约4万~10万美元/公斤。
兼盈利售卖零部件给科研院所获得收益
截至目前,科创航天“烧”掉的研发费用在300万元左右。这家创业公司还有一个很牛的地方,就是能维持盈利,“我们售卖微小卫星的零部件给科研院所,有一部分的收益。”
在中国进行民营航天事业的创业,也够幸运,因为中国已跻身卫星发射商业领域主角,火箭发射次数全球数一数二,商业搭载卫星却“物美价廉”。“我们现在就走审批程序,希望能赶上合适的那趟火箭。”罗澍说。
未来的目标已定,科创航天还有一个疯狂的想法——未来卫星的代码、图纸、工艺流程等一切设计资料,大众不仅可以免费下载使用,还可以参与到研发过程中。
“微小卫星没有想象中那么神秘,我们完全降低技术门槛,使更多人加入进来,共同实现国人的航天梦,”在罗澍这个90后创业者心目中,始终不忘当年自己的论坛成长经历,希望以开放、共享的方式研制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