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学生两年搭讪上千人拍照 成功率近100%
2016年10月21日,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朱映辉与一位同学搭讪成功后邀该同学拍照
朱映辉(左三)和他的伙伴们
人在纽约
捕捉街头人物 讲述背后故事80后摄影师红遍全球
80后摄影师布兰登·斯坦顿以拍摄人物著称,他在失去芝加哥证券交易员的工作后,来到纽约定居,并于2010年启动他的个人摄影项目——万幅人物肖像计划,开始捕捉纽约街头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这些人民族各异,宗教信仰不同,经济背景千差万别,斯坦顿通过边拍边聊的随机采访,将一幅幅的照片背后,身在纽约的人的故事娓娓道来。《纽约时报》将斯坦顿描述为“在纽约人海里捕捉面孔的渔夫”。
“与其说是我个摄影师,不如说我是个讲故事的人。”斯坦顿这样描述自己。2013年,斯坦顿推出《人在纽约》一书,这给他带来了上百万美元的收入。斯坦顿本人也被《时代周刊》评选为全球30个改变世界的30岁以下青年之一。
10月21日下午3点,朱映辉在为水利水电工程的一位大二男生照相,他正策划着一项双11摄影活动,当天是最后一组人物拍摄。
朱映辉网名“朱毁毁”,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专业大三学生,认识他的人叫他“毁毁”,不熟悉的人唤他“那个‘人在川大’的头头”。2014年入学后,他便开始用相机记录校园里的人并讲述他们的故事。从开始的“单打独斗”,到如今聚集起七八个小伙伴,随机拍摄和采访川大里的路人,成了朱映辉和伙伴们的“热爱”。
朱映辉估算:“从老师、学生到周围散步的居民,至今已搭讪了1000多名不同职业和身份的人,拍摄了其中648位。他说,想把“人在川大”系列一直坚持做下去。
创意:
随机拍摄采访川大路人
每个人都是“故事贩卖机”
“随机拍摄和采访四川大学里的路人,每个人都是一台故事贩卖机。”朱映辉这么介绍“人在川大”系列。当记者问起这个创意的来源时,他说起了自己的爷爷,“我的爷爷早年是开照相馆的。我们家有一本很厚的相册,都是老人几十年来陆陆续续找人拍的。”在他的印象中,爷爷的坚持给家人保存了一部“家族史”,偶然翻翻,皆有惊喜:“看到一张照片,半天才发现是我自己。”
除了爷爷的影响,大一入学时,一部“人在纽约”摄影系列也让他大受启发:“人在纽约”摄影系列的发起者布兰登·斯坦顿(Brandon Stanton)从芝加哥来到纽约,用仅有的一台佳能相机做一件很酷的事,“你好,介意我为你拍几张照片吗?”一拍就是三年,一拍就是6000多人。作品一开始只是单纯的照片,后来他又将与人们聊天过程中有意思的片段记录下来与照片并置,成为一个简短的人物故事。
“人在川大”几位小伙伴之间,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采访从不主动询问对方姓名”,朱映辉解释:“‘人在川大’范围要小,我们采访的对象都和川大有关。而后,出发点也不一样。‘人在纽约’甚至是后来的‘人在北京’等,都是在宣传一座城。‘人在川大’不仅是宣传一个大学,更是在关注川大这个群体,我们希望通过他人的故事,让其他人观照自己的内心并获得反思。所以我们不问姓名,只问对方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