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小学开设四点半课堂 解决监护真空期的隐患
记者 李早
小学下午四点放学之后,家长不能来接的孩子会在四点到五点之间存在一段教育和监护的真空期,被普遍称为“四点半难题”。针对“四点半难题”,济南市各个小学号召社会志愿者和老师一起行动,以期破解难题困扰。
监护真空期的隐患
家长齐上阵,门口熙熙攘攘,水泄不通,这一在各个城市中小学门前上演的场景因为很有中国特色而被戏称为“中国式接送”。
记者近期在胜利大街、光明街和纬十路附近的小学采访时发现,临近下午四点,这几所小学门前,来接孩子的家长早已做好准备,电瓶车、摩托车、私家车不仅把校门前的街道挤了个严严实实,就连毗邻的几个街口也受到了牵连。
“不来接不放心。”宋女士的孩子上小学四年级,即便要在上班的时候请假,她还是坚持接送,带着孩子回单位再上一个小时的班,六点下班一起回家。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由于小学放学和家长下班存在一到两个小时的时差,像宋女士这样请假来接送孩子的家长不在少数。而家长坚持接送的原因也多集中于放学后孩子缺少学校和家庭监护的安全问题。
“小学阶段的孩子年龄还小,自制力和辨识力普遍不成熟,加之路上人杂车多,与其在单位等着孩子回家那么揪心,还不如自己辛苦来接一趟。”宋女士说。在随机采访的过程,记者发现宋女士的想法在家长中很有代表性。
破解“四点半难题”
针对不得已的“中国式接送”和“监护真空期”的困境,济南市于2012年开始在部分小学试点推广学校延伸服务,以学校资源为依托集结社会志愿者的力量,为有需求的学生和家长延长学校放学时间,协力破解“四点半难题”。
济南北大槐树第一小学校长崔姗向记者介绍,由于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定点接收小学,北大槐树第一小学94%的学生是流动人口子女。学生的父母常常忙于生计而无暇顾及孩子的接送问题,相对于市里小学双职工子女,放学后的监护真空期隐患在这里显得更加突出。
“去年10月开始,学校将以前零散的由班主任临时照看转为集中课堂活动,给孩子一个更有保障的课后活动空间。”崔校长说,学校专门成立了“爱在春天里”教育工作室,并腾出了一间专用教室作为活动室。现在,每天四点钟以后,专用教室里都有在职教师轮岗组织活动,退休老教师、家长志愿者和社会志愿者组成的志愿队也一起为孩子的校外课堂忙活着。有了场地和人员保障,以前教育的真空期不仅被“填”起来,还办得有声有色。
记者在该校一楼的活动室看到,四点钟以后,各班班主任陆续将自己班上没有家长接送的学生送到活动室交给当日执勤的老师和志愿者,教室里不一会儿就聚起了二十多名学生。老师和志愿者先辅导孩子完成作业,之后进行课余活动。阅读、科学探索、五子棋、围棋、各种兴趣活动让这一个小时的时间变得丰富多彩。
发展还需“外援”参与
“外援”的力量不仅仅使四点半课堂办起来,而且使课堂更加精彩。
谈起志愿者的到来,身为学校大队辅导员的李云霞老师有些意外的收获。“有些参加了课外延伸活动的学生开始自发地组织起来编写环保材料,捡拾校园里的垃圾,变成了小小志愿者。”李老师说,志愿者不仅给学生带来了不一样的学习体验,更重要的是他们身上无私奉献的志愿精神感染了学生,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启迪。
而这些变化在孩子的父母眼里更为明显。“最初只是盼着他们能有个学习的地方,现在却发现四点后的活动带给孩子的远不止这些。”刘女士说起孩子这几个月的变化很是欣喜。几年前,刘女士和丈夫来到济南做起装修的活计,收工的时候没有准点,她的两个孩子只能在放学后站在校门口等她来接。现在,孩子不仅有了学习的地方,还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培养了自己的兴趣和沟通能力,这些都是她没想到的惊喜。
“校外志愿者确实是不可或缺的外援主力。但是,由于社会志愿者自主性强,流动性大,受约束少,也常常会出现队伍不稳定的情况。”李云霞老师反映,这学期开学前几周,课堂就因为志愿者人手紧缺而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情况。
“更多更持久的爱心才能帮助课堂长期办下去。”说到课堂未来的发展,李云霞老师呼吁更多有意的志愿者参与他们的爱心工作室,让更多的爱心陪伴这些需要呵护的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