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孩子长途跋涉10公里山路,只为上学2小时
董世华 李鹏 杨超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编者按:
寄宿制学校作为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种重要办学模式优势明显。自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最早提倡举办寄宿制学校起,随着全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深入,寄宿制学校渐成农村义务教育主流。然而为了达到教育的规模效应,在没有认真比较撤并节约成本和寄宿制学校建设成本情况下的盲目撤并,导致农村寄宿生大量增加,办学条件与寄宿生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布局调整中出现的阵痛不可避免,但处于发展初期的农村寄宿制学校,亟需确立一系列针对其在人、财、物等方面特殊性的保障制度,以确保寄宿制教育整体功能发挥。
贵州西北山区赫章县寄宿制学校调查
CFP供图
在多山的贵州,学生步行一两个小时去上学的现象多了起来。
宿舍拥挤、厕所简陋、无浴室、无热水供应,配套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在农村寄宿制学校里普遍存在。
为了解决西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瓶颈”问题,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贵州省政府在“十二五”期间开始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攻坚工程”,明确提出“强力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使农村小学在校生寄宿率达到30%、初中在校生寄宿率达到70%”的奋斗目标。然而,在一些贫困地区实施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却不断遭遇操作性难题。
不久前,贵州财经大学“西部农村寄宿制小学功能定位及实现路径研究”课题组深入贵州西北山区赫章县进行实地调查。调查显示:县级政府为了实现教育规模效益,在寄宿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过快撤并村小和教学点,致使学生上学的路越走越远,在多山的贵州,学生步行一两个小时去上学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布局调整遭遇寄宿制教育供给不足的“瓶颈”。
三成学生上学走2小时山路
妈姑,是彝语“骂谷”的音译,意为古时屯兵的关隘之地。而今,地处赫章县西南部的妈姑镇则是全县的工业重镇。距离妈姑镇政府16公里的天桥学校是妈姑镇天桥村教学条件最好、师资力量最强、基础设施最为完备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但与乡镇学校相比,差距仍然十分明显。
605名在校生中,有356名小学生。据校长介绍,学生中只有一少部分来自学校所在地的天桥村,大部分来自学校对面大山脚下和学校后方的另一个村庄。全校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每天上下学至少要走两个多小时的山路。
今年12岁的刘飞,就读于天桥学校四年级,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平时的生活完全靠刘飞和他读六年级的哥哥打理。每天早上6点哥哥就要起床做饭。冬天天亮得晚,有时候兄弟俩还要打着手电筒去上课。在国家实行“免费午餐”计划之前,兄弟俩几乎就没有吃过午饭,要等到下午3点多放学,再走一个小时回家之后才能自己做饭吃。每天来回两个多小时的山路让兄弟俩很是疲惫。
今年11岁的马春家住大坪子村,由于父亲过世早,家庭条件困难,马春要帮妈妈分担大量的家务活。每天下午放学后,马春需步行70多分钟才能回到家,到家后打猪草、喂猪,然后做饭。马春也想住校,但母亲不是很赞同,因为实在舍不得这样一个劳动力。而且住校会产生一些费用,每月的饭费少则60元,多则90元,对于这个如履薄冰的家庭来说,寄宿所要增加的任何一点点负担几乎都是不可承受的。
天桥学校是西部边远山区非常典型的农村学校,当地青壮年外出务工的现象非常普遍,由此而产生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也分外棘手。学校虽然被上级评为“留守儿童之家”,但留守儿童旺盛的寄宿需求学校却无法满足。因为没有寄宿条件,难以忍受每天长途跋涉上学的45名小学生选择了租住校外的民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