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有伟:“小村官”创大业
济南日报 作者:张源源
在杨家巷村民看来,45岁的杨有伟是个特别有本事的“村官”,而最让他们感动的还是他时刻想着群众、为民办实事的那颗心———
“这道理那道理,让群众受穷没道理。大家一天不富,我心里一天不安!”这是一位农村党支部书记13年前的就职承诺。
说这番话的是一个退伍兵“村官”。从那一天开始,他与一个“后进民族村”的命运就联系在一起,履行着承诺。
上午穿西服、打领带,处理村务;下午着迷彩、蹬军鞋,训练民兵……365天,雷打不动。章丘市埠村街道办事处杨家巷村党支部书记杨有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带领村民创业致富,将一个贫穷落后、上访不断的民族村,建设成了一个富裕和谐、产值过亿的省级文明村。
[b]“这难那难,心里有群众就不难”[/b]
十几年前的杨家巷,“脏乱差”远近闻名:土坯房年久失修部分坍塌,牛羊鸡鸭满大街晃悠,苍蝇蚊子到处乱飞。几个所谓的村办企业半死不活,村里不仅没有一分钱,而且还欠外债好几万。
1999年4月,全国村委会进行第一次直选。杨有伟辞掉镇上舒适的工作,毅然回家参加竞选。那届选举,杨有伟全票当选村主任。在乡亲们眼里,“有伟当过兵,有能力,有素质,就是不一样。跟着他干,有奔头。”
新官上任三把火。没钱,就不好办事。走马上任的杨有伟琢磨着,还是得把村里的资源盘活,多攒点钱,才能为村民们办事,他立志先让大家摘掉贫穷的帽子。
看着村里的几个工厂一天天垮下去,杨有伟决定先从治理村办企业入手。他分析发现,村里的工厂沦落到即将倒闭的地步,关键在于经营理念落后和生产管理不善。为改变这种局面,杨有伟一面邀请专家把脉,一面走企入户搞调研,最后博采众议,决定对集体资产全面改制,由集体经营变为股份制经营。
有效的举措盘活了村办企业的一池春水。杨有伟先后对村办煤矿、电缆厂、树脂厂等多家企业进行了改制,把村级集体资产量化到人,实现按股分红的同时,
使集体经济的管理、运行、发展与村民的个人利益直接挂钩,村里呈现出人人关心集体、爱护集体、维护集体的新局面,企业发展焕发出勃勃生机。
杨有伟爱读书、爱钻研,在商海中打拼的他练就了捕捉商机的过硬本领。杨家巷村是镇政府驻地,他充分发挥这一地域优势,沿街建设商住楼房100余套。目前,仅在美食街、商业街经营的回民个体户就有120多户,经营项目涉及日用百货、娱乐饮食等20多项,全村有200多户群众通过第三产业经营实现了家庭增收。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一系列为民办的实事和惠民措施,赢得了大家伙的认同。这些年,杨有伟的直观感受是,“这难那难,心里有群众就不难。”
2011年,杨家巷村实现产值1.3亿元,完成利税1900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5万元。 “村官最大的事,就是踏踏实实给百姓办事”
杨家巷的村民富了。有钱后的村民开始到市区买房,过起了城里人的生活。然而,杨有伟却始终在村里居住,一天的作息比上班族还要准时。“村长不住村,何能镇住村。作为村长、支书,村民有事连你的家门口都找不到,怎么能替百姓解决问题,怎么能管理好村子?”
杨有伟不但天天住在村里,而且当过兵的杨有伟还对村子实行半军事化管理。早上六点半,准时组织村委的人出操,每周一、三、五打扫卫生,整个村委收拾得井井有条、一尘不染。民兵应急排担任村里的治安巡逻任务,在村子里可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随着村里的各项建设越来越好,杨家巷村出名了,杨有伟也出名了。而对荣誉,他却看得很淡。“我立志做大事,不立志做大官。一个村官最大的事,就是踏踏实实给百姓办事。”正因为有这样一个好当家人,杨家巷村百姓的日子蒸蒸日上。“俺做梦都没想到能住进11层的高楼里,上下楼坐电梯就行。”2011年6月,村民弥广月乔迁新居后激动不已。这可是章丘市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第一栋农民公寓小高层。
杨家巷村从2004年开始实施旧村改造。当时该村年集体收入仅仅180余万元,要搞旧村改造,可谓杯水车薪。资金不足,杨有伟首先想到的是让自己的企业承担资金缺口。在不增加一块宅基地的情况下,全村实现了楼房化。如今杨家巷村建成楼房36栋,村民楼房入住率达到100%。
杨家巷村的百姓都过上了好日子,但杨有伟却还是一如既往地过着普普通通的百姓生活。算算账,这些年,杨有伟确实赚了不少钱。但找找看,却只有媳妇杨士霞抽屉里的一沓沓“白条”。个中原因,从村里流传的顺口溜中可以得出:“家里有坎儿过不去,赶紧去找杨书记。”
杨志水是杨家巷村的一名退伍老兵,曾在部队立过三等功。老两口年事已高,膝下无儿无女。当上村主任后的杨有伟给老人安排了看大门的工作。后来,因体弱多病,大门看不了了,仍给他发着工资。老人做心脏搭桥手术,他便一次性垫支医疗费10万元。
为了让孩子们开阔眼界,每年“五一”,村里组织近百名师生外出旅游;每年“六一”,杨家巷村小学的每个孩子都会收到一箱牛奶;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发养老金200元,逢年过节,另外发慰问金500元,定期组织老人和党员外出旅游……而这些钱,都是杨有伟一人掏的腰包。一说起这些,杨有伟总是拍着胸脯说:“我是杨家巷人民的儿子。我的钱,就是要花在杨家巷的老老少少身上。钱花了,高兴!”
如今的杨家巷村已今非昔比。一幢幢宽敞气派的公寓楼整齐划一,商业街店铺林立,顾客盈门,富起来的村民开着私家车进进出出,老老少少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处处是一派欢乐祥和、幸福美满的景象。
[b]“汉族群众来杨家巷住,是我们的光荣和骄傲”[/b]
杨家巷村地处埠东、埠西两个汉民村中间,日常生活与汉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前,回民常常因为自家牛羊吃了邻村汉民的庄稼等生活琐事发生纠纷,打架上访成为家常便饭。
当上村干部的杨有伟认识到,民族矛盾的产生往往都是因为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儿,一不注意就可能酿成大错。
杨有伟经常给村民们讲:“我们少数民族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汉族有汉族的习惯。大家在一起相处,要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关系融洽了,才有好日子。”
以前,在村里,回汉通婚一直以来是村民们感情上最难以接受的。回族女青年如果嫁给汉族男青年,村里每家就会出一人到那家门口去骂三天三夜。
杨有伟明白,很多习惯都是被误导了。为了使村民逐步转变这种观念,谁家的女儿要嫁给汉族男青年了,杨有伟都要亲自带着阿訇去张罗,并借机会给大家解释:唐朝和元朝时期,阿拉伯和波斯的移民大量来到中国,和汉族历经无数次的通婚,无数次融合,最终才产生了回族。村干部和阿訇的到场使嫁女儿的人家觉得很有面子,也不再认为女儿嫁给汉族青年是不光彩的事了。渐渐地,杨家巷村的村民对回汉通婚都习以为常。近年来,村里有近百名回族姑娘嫁给汉族男子。
2007年,全是回族群众居住的杨家巷村,住进了汉族群众。看着实施旧村改造后的杨家巷百姓都住进了宽敞明亮、环境幽雅的楼房,邻村的汉族群众也有了到杨家巷居住的想法,但又担心杨家巷的村民不允许而顾虑重重。了解这一情况后,杨有伟立即召开村民大会。“民族团结,不能光挂在嘴皮子上,得落实到行动上。汉族群众来杨家巷住,是我们的光荣,是我们的骄傲,是民族团结的最好体现!”最终,他的倡议得到村民的一致拥护。目前,有63户汉族群众搬进杨家巷公寓楼。两个民族的群众共住一楼,和睦共处。
据了解,自杨有伟担任村干部以来,化解平息各类民族矛盾纠纷30余起,杨家巷村从未发生过一起上访事件。因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工作突出,杨有伟被任命为埠村街道办事处回民管区的党总支书记。(本报记者 沙文婧 通讯员 韩学森)
[b] 短评[/b]
[b] 当官就是为民谋利[/b]
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在何处?“村官”杨有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记者采访杨有伟时,正碰上村里的小学放学,每个孩子从杨有伟身边经过,都会主动跟他打招呼。“你说我图什么,其实就图这个。只要大家认可我,我就没白干。”
当前,济南发展进入蓄势而发的新阶段。全市上下正认真贯彻落实山东省、济南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围绕“加快科学发展、建设美丽泉城”中心任务,全力推进,跨越发展。在这样一个重要时期和关键时刻,我们要向杨有伟同志学习,努力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的实践中建功立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