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岁女科学家住12年地窝子,沙漠腹地建起300亩植物园
今日头条 新疆晨报 文/记者 秦金俐 图/受访者提供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塔中,有一个占地300亩的美丽植物园,这个植物园不仅仅是油田职工休闲的好去处,更重要的是承担着培育筛选沙漠植物的重任。
常青(左)在采集荒漠植物的种子
沙拐枣、柽柳、沙打旺、补血草……春天,植物园里各种植物纷纷吐出嫩芽,鸟儿在树上鸣叫,让人几乎感受不到这是在沙漠深处。这片植物园是女科学家常青和她的同事们,花费20多年打造而成。
常青今年55岁,是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以下简称生地所)高级工程师。为了这片兴建这片绿洲,她住了12年地窝子。
荒漠建苗圃,地窝子一住12年
1991年,在生地所工作的常青被派往塔中,为沙漠油田基地的生物防护体培育筛选植物。在寸草不生的荒漠上建苗圃,听起来有点像天方夜谭,但是常青和她的同事们做到了。
当时的塔中油田正在筹建,常青和同事们只能自己动手挖地窝子住。地窝子是一种在沙漠化地区较简陋的居住方式,挖制方式比较简单:在地面以下挖约一米深的坑,形状四方,面积约两三米,四周用土坯或砖瓦垒起约半米的矮墙,顶上放几根椽子,再搭上树枝编成的筏子,再用草叶、泥巴盖顶。
但是在沙丘下挖坑可不容易,有时候花几个小时好不容易挖出一个坑,顷刻间被滑下来的流沙掩埋,又得重新开始。挖好沙坑,再找来红柳、梭梭等搭成屋顶,还要雇车从上百公里远的乡村拉来砖头,垒床、桌子、炉子……沙漠里沙暴频繁,第二天醒来常常被子上厚厚一层沙子,灰头土脸。地窝子的门被沙子堵了个严实,她就一点点抠出一条缝,再用铁锹挖出一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