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卖油条农民考上公务员 工作14年成科室负责人
2002年,济南市长清区农民李友勇(左)、王纯奎(右)拿到国家公务员录用通知书后向家人报告喜讯。(资料片)
6日,如往常一样,李友勇走进济南市长清区清河街1617号的区政府办公楼。2002年,李友勇拿着公务员录用通知书首次踏入这扇门,一走就是14年。
“从学习锻炼到适应熟悉,原来是跟着干,现在是带着干。”这位首批以农民身份考入县级机关的公务员,现在已是济南市长清区委组织部组织科的科室负责人。
自学考出专科学历跨过报考门槛
“铃铃铃……”一大早,济南市长清区委组织部组织科的电话响个不停。一间不大的办公室里,5名工作人员正忙活着,43岁的李友勇就是其中之一。如今看来,对业务轻车熟路的李友勇早已没了刚来时的生涩。
2002年8月,山东省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国家公务员和机关工作者,首次将县级机关公务员的招聘大门向农民敞开。那一年,全省有1413名“年龄不超过35岁、具有大专毕业以上学历”的农村青年报名参加考试。
“不拘一格降人才”,但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1988年初中毕业后,李友勇先后干过建筑队小工、电扇厂烤漆工,卖过油条,还做过8年乡镇民政所的临时会计。“业余时间自学了一些课程,考了文秘专科学历。”回忆起当年的报考条件,李友勇记忆犹新,当时济南明确除章丘市和济阳、平阴、商河县外,历城区、长清区符合条件的农民也可以报考本辖区机关。记者梳理资料发现,2002年济南市共有10987人报考公务员,其中农民考生159人。
最终,李友勇和其他4名农民通过笔试、面试等层层选拔,成为国家公务员。当年12月,他拿着录用通知书入职长清区民政局。
卖油条赚的比公务员多但不稳定
从李友勇所住的长清区东王村到区政府办公楼,虽然只有一公里,但这是从农村到城市的距离。通过公务员考试,李友勇成功跨越了这一公里。
时间拉回到2002年7月,在山东省放宽公考政策的前一个月。每天凌晨3点,李友勇会准时起床,和妻子准备卖油条的食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李友勇在人民医院门前的“临时小棚”卖了6年油条。
“既然符合条件,有机会就试试呗。”他从没想过,他这个卖油条的小摊贩能够考入机关大院工作。
“当时,卖油条一个月下来差不多也有2000块钱收入。我记得很清楚,考到民政局最初的工资是一个月648块钱。”报考公务员时,李友勇即将踏入而立之年,作为家庭的顶梁柱,稳定对他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工作14年成长为科室负责人
“在区民政局干了9个月,恰逢区委组织部搞三级联创等大型活动,因为熟悉乡镇、村居等情况,所以被借调过来工作。借调了两年,工作可能干得还可以吧,就把编制也转过来了。”与其他同事相比,农民出身的李友勇更熟悉农村那片土地。
近年来,中央对基层党建工作高度重视,任务要求很实也很重。“基层党建工作承上启下,既要对接上级部门,又要下达乡镇部门。工作比较琐碎,包括准备材料、基层调研、分析等。刚过完年,今年科室的任务清单就又来了。”
一年又一年,李友勇感慨时间过得飞快,还没来得及想,就已经是第14个年头了。作为科室负责人,“责任到科室,任务到人头”的工作计划始终刻在李友勇的心上。
“其实只是换了份工作而已”
4月23日,2016年山东省公务员考试即将开考。此前报道显示,今年省直机关的报考人数涨了近七成。历数近些年的公务员考录比,独木桥式的公考之路一直延续。对此,已经有14年公务员工龄的李友勇深有感触。
“以前卖油条做买卖,现在是公务员,其实只是换了一份工作而已。”当年考上公务员之后,他一下成了“红人”。一晃14年过去了,李友勇笑着说,公务员的岗位也是谋生的手段,有岗位就意味着有职责和规矩。从最初的学习锻炼到现在的适应熟悉,他就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干着平凡的工作。
“既然进了这个门,就不顾一切地往前走。”提起将来,李友勇形象地用了两个圆圈来形容,“人从出生到死,这是生命画的圈;从工作到退休,又是人生画的圈。一步步脚踏实地地把两个圈画好,就够了。”(周国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