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孩子上大学家长陪读:中年夫妻掀分居新高潮
然而,对于父母如暴雨般倾注的情感与关爱,振翅高飞的孩子并不欢迎。
“刚开始,女儿下了课就回到出租房,可没过几天她就急着轰我走,也不回来住了,最多吃个晚饭,再后来,连晚饭都不回来吃了。”李先生说。
其实,也不能责怪思锐,父母给她的,恰恰是她最不想要的。
“我跟我妈妈关系最不好的时期就是大一、大二。”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大三女生小彭对记者说。
这个来自西北的姑娘看起来柔柔弱弱,但是骨子里却很倔强。
刚上大学,小彭急着投入美好的大学生活,忙得不可开交,而妈妈却每天都要和她通电话,有时还要视频,小彭很不耐烦,“那些话、那些事每天都在反反复复说。”母女俩更大的矛盾来自对未来的规划,妈妈希望小彭尽可能安稳地过一生,有稳定的工作、稳定的收入、稳定的家庭;而小彭则希望自己的人生能更加波澜壮阔、更加惊险刺激。
那两年,母女二人在电话里不是大声激辩就是吵架拌嘴,有时候连最简单的报平安都能演变成暴风骤雨般的争吵。
有专家指出,中国的孩子存在着两个青春期。一个是十三四岁时随着生理变化而来的青春期,但由于高考在大多数中国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很多孩子的青春期被海量的习题、无休无止的考试及考上大学的强烈愿望所占据,使得青春期本该有的叛逆被冲淡了。
而进入大学后,这些孩子紧绷了几年的弦松了下来,青春期没有来得及释放的荷尔蒙好像攒到这时候释放了。
“我就是想独立,就是不希望他们插手我的生活。”在西安上大学的可蓉正在北京实习。由于找不到合适的房子,住得“惨兮兮”的,“父母有很好的朋友在北京,只要我张口他们肯定能帮我解决房子的问题,可我真的不愿意,哪怕住得再惨也没关系”。
过了青春期的孩子们进入了后青春期。他们执拗地想甩开父母。突然“空巢”的父母并不理解孩子,还在一味地用自己的方式“爱护”着孩子。
尖锐的矛盾就这样形成了。
“我现在特别不愿意想起他们,只要一想起来就气得跺脚。”这是刚刚开始大学生活的胡佳佳这两个月来的心态。本来相亲相爱的一家三口现在近乎成了仇人。
胡佳佳是山东青岛人,考到了上海的一所大学,一家人都很高兴。胡佳佳本不希望父母把自己送到学校,可父母说是想借机到上海旅游。
报到完毕,安顿了胡佳佳,父母在上海又停留了一周时间。貌似一切正常。
没想到父母走后第二天,辅导员就把胡佳佳单独叫到了一边,让胡佳佳震惊的是,辅导员递给她一个“大红包”,说是胡佳佳的父母在离开之前给他的一点儿“意思”,让他对胡佳佳多多关照。
“我现在只要想起自己从老师手里接过红包的那个瞬间,就觉得浑身难受,觉得自己的自信心完全崩溃了,觉得自己的整个大学都被父母毁了。”胡佳佳说。
那一天,胡佳佳跟父母在电话里大吵一架,让他们以后不要再管自己的事,不要“再害自己”。
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爱,是让他们顺利离开
不过,随着孩子的成长成熟以及父母逐渐适应了“空巢”生活,曾经尖锐激烈的亲子矛盾也能缓和。
“我现在突然能理解他们一些了。”南开大学的大三学生易辰说。
易辰所学专业是德语,他的职业理想是做个“同传”(即同声传译),但是父母却想让他考公务员,并在大一的时候要求他辅修财经和管理类专业。
对于父母的这种指手画脚易辰非常反感。为了不受父母摆布,辅修的专业只学了一个学期就停止了,之后易辰又远走德国海德堡大学做了为期一年的交换生。
易辰的转变是从做交换生开始的。
大概是离熟悉的环境太远,在自己尝过了生活的艰难之后,易辰变得冷静了。他突然理解了父母为他规划道路背后的用意,“我知道父母指出的那条路一眼就能看到头,却是最安稳的一条路。”易辰说。
“随着我们的长大,我也明白了那时候跟父母非要拧着干也是一种较劲儿。”来自山东的大三学生张昕说,刚上大学的时候不仅不愿意听父母的,也不愿意回家,遇到困难也不愿意和父母说,好像只有这样才能证明自己完全摆脱了父母的照顾,才能说明自己独立了。
“子女和父母之间的感情是从‘依恋’到‘责任’,而父母和子女的感情却是从‘责任’到‘依恋’。”张昕说,分水岭基本上就在18岁,所以,那时候孩子和父母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会非常明显。
林女士在孩子上大学一年后,在工作和生活中都找到了新的寄托,她反思说,我们这代父母太想给孩子理想的教育,把孩子培养成自己理想的类型,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迷失了,牺牲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父母的过度关注反而让长大的孩子感觉到被束缚、不自由,一心想挣脱亲情的枷锁。
作家龙应台的一段话让林女士感触颇深:“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林女士说:“对孩子最好的爱是让他们顺利离开,父母自己不要成为孩子‘离开’的绊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