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民政局一线摸实情 怀揣“四心”服务弱势群体
记者 申红 牛远飞 报道
本报济南讯 8月9日,济南市民政局的一个老大难问题解决了:已经论证多次始终没能顺利兴建的济南市救助管理站,经过实地勘察、现场办公、多方协调,确定马上动工迁建。济南市救助管理站担负着每年救助万名以上流浪乞讨人员的重任,又是全省此项工作的中转站。大家纷纷说:“新站开建,是群众路线教育的一个成果。”
谈起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济南市民政局局长赵玉海说,民政部门承担的20余项业务工作中,绝大部分和人民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生活直接相关。民政部门服务的对象,多是鳏寡孤独、老弱病残,他们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我们就是要通过路线教育,找准问题,对症下药,为弱势群体服务。没有感情不行,一般例行职责也不行,要尽力而为,做到贴心、用心、真心、尽心。”济南市民政局通过召开座谈会、设置意见箱、问卷调查、网上问政等形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意见,下工夫为弱势群体办一批实事:抓好各方面关注的养老服务中心建设、莲花山殡仪馆建设和救助站搬迁三大民生工程,加强和改进城乡低保,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改进优抚对象保障制度,让弱势群体真正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开门搞活动,真心摸实情,深入到基层和一线“打捞沉默的声音”,主动做弱势群体的贴心人和代言人,是济南市民政局群众路线教育的一个特点。局领导带队分8个小组,深入到各县(市)区的乡镇、社区、农户,找低保家庭成员、孤儿、“三无”老人、精神病人家属,面对面倾听心声,征求意见。这些人生活在社会底层,受到条件限制,平时很少发出自己的声音。7月24日,济南市民政局福彩中心主任徐永贵来到68岁的老党员傅贵华家中,看到老人患有心脏病,还要照顾有智力障碍的儿子,心里很不是滋味,促膝听取老人的难处和要求。通过调研,民政局决心改进特困群众联系帮扶办法,在解决“收入型贫困”救助基础上,积极探索“支出型贫困”救助,把因病、因灾等巨额支出“致贫”家庭纳入制度性安排,在全市所有社区、村庄强化阳光民生救助体系建设。
通过践行群众路线,济南市民政局推动工作创新发展,促“贴心民政”品牌继续提升。他们通过精细化管理、个性化服务进一步细化品牌;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实化品牌;通过建设高素质、专业化队伍进一步优化品牌。例如,根据流浪乞讨人员露宿及起居特点,推出“错时救助”办法,每天18点至24点派车派人到车站广场、地下通道、桥梁涵洞等处施行救助,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为受助人员建设蒸汽浴室,定期灭菌消毒防治疾病传播,开展心理辅导、情绪安抚等特色服务。济南“贴心民政”品牌,在群众路线教育中显得更加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