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名家长、孩子与民俗专家一起“穿越”历史
山东商报
“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老舍在《济南的秋天》中毫不吝啬地表达着对济南的喜爱。大明湖畔,石砖青的老建筑间,一幅老济南的画卷清晰显露在眼前。昨天,在济南民俗专家、文史专家张继平的带领讲解下,来自解一小一年级五班、解二小三年级二班以及名士小学、丁家小学、砚泉学校和燕柳小学的省城130名学生、家长展开了一场优秀传统文化寻访之旅。文/记者 杨芳 史尚静 王彦斌 图/记者 王晓峰
同学们一起写春联、写福字感受年味
眼中的老济南:专家带着家长、学生“穿越”历史
站在大明湖南门门口,牌匾上“大明湖”中“明”字多出的一横引起了“红领巾”们的好奇。“民间有戏说,趵突泉的泉水将趵突泉的‘点’冲入大明湖内”,张继平告诉同学们,不过“明”之所以写成“目月”比较可信的说法是,清朝书法家为了避讳明朝的“明”而多写了一笔,尤其是在“大”字之后,否则写“大明”有可能遭到文字狱,而趵突泉的“突”字少一点则可能是书法家的艺术需要。
从大明湖出发,沿曲水亭街南行,至流北池子街左转,再进入明府城百花洲片区;从民俗博物馆到得名于民间夏雨荷的传说的雨荷居,再参观白雪楼(李攀龙故居)、府学文庙、马市街、东花墙子街。沿着老石材铺就的石板路,满眼都是老墙老砖老门老院,每一处街巷和每一处泉池水系都有独特的人文故事。张继平一一向“红领巾”们讲述着其中的老故事,带领着大家回到了老济南。
“在保护老建筑的同时,百花洲采用符合济南民居特色的工艺和设计,通过‘修旧如故’的审慎方式,在保持老城风貌和历史人文环境的基础上,落实古城片区规划和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最大限度地恢复了济南古城泉水人居和谐相生的历史特色。”张继平说。
“院套院,处处通”,漫步在百花洲,清代官宦家庭的展厅里有顺治手书、康熙临摹的“正大光明”匾,济南府章丘王氏家族官方文书,包括户部、国子监、山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等部门的任命执照;民国商人家庭的展厅内除了有英国第一代电话、德国手摇缝纫机、美国留声机、英国的百年老钢琴、日本电风扇、瑞典的咖啡炉等,还有走街串巷的老行当:剃头挑子、货郎挑子、小炉匠挑子……计划经济时代的众多文献、票证、手表、自行车、收音机、缝纫机等,见证了几代人的时光岁月,也让参加寻访的学生们倍感新奇,纷纷拍照留念,就连家长们也笑说,“仿佛回到了小时候”。
口中的老济南:家长和孩子们感受传统鲁菜
老济南的美景,老济南的故事,寻访老济南的传统文化,自然也少不了鲁菜。参观完明府城和百花洲后,孩子们来到芙蓉街,接着又来到了会仙楼饭庄。
这家创建于上世纪50年代,经过半个多世纪洗礼的酒店,如今是不少人慕名而来的地方,“游老街,吃鲁菜,到会仙楼”成了游客们寻访老济南文化的一站。老济南油旋、甜沫、南肠、干烧昌鱼、九转大肠、明湖荷香酥鲤鱼……
“拿这道九转大肠来说,就诞生于刚才我们走过的明府城最古老的街道,比隔街相邻的芙蓉街160余年的历史要久远得多,那里的美食不弱于今天的芙蓉街,繁华程度也不输泉城路。九转大肠色泽鲜亮,口味浓郁,外观有如仙丹一般,也包含着实诚的山东人的风格,爽朗,实诚,一气呵成。”张继平介绍道。在张继平的推荐介绍之下,一道道传统鲁菜端上桌来,学生们举筷便是一顿大嚼,没一会儿就“光盘”了。“今天的午饭太好吃了!”孩子们不约而同的说。
写春联、福字,孩子们有教有学
吃过午饭后,孩子们又聚集在一起,写春联和福字。首先上台的是来自解二小的六名“小小书法家”。因为练习时间尚短,多数学生便写了“福”字带回家。
9岁的张子舒则写了一副春联,上联“平安二字值千金”,下联“和顺一门有百福”。“孩子喜欢写毛笔字,几乎每天都会练习。”张子舒的妈妈告诉记者,子舒已经练习毛笔字有两年半的时间。
接下来是解一小五年级一班的孩子上场。这个班级派出了5名重量级的“小小书法家”,他们有的练了3年,有的练了将近6年。不一会儿工夫,“喜鹊登枝迎新岁,金鸡起舞报福音”“金鸡献瑞增春色,百鸟争鸣唱福音”“鸡迎锦绣春,猴引康庄道”“和顺一门有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等,一副副春联让家长们看得“眼热”。“你看这孩子写的字,不重笔,真好。”旁边观看的一位老奶奶这么说。
杨润涵和张熙桐两名同学,还手把手教没有接触过毛笔字的同学写“福”字。现场静悄悄,孩子们写得沉静,家长们看得仔细,空气中墨香萦绕。
孩子们包的饺子五花八门
在吃饭之前,孩子们分组进行了包饺子“大赛”。会仙楼大厅已经摆好了一排长桌,上面放置了包饺子所需的工具和食材:案板、擀面杖、面团、饺子馅。孩子们洗干净手后围了上去,在家长的示范下“开动”。
有的孩子一看就包过,动作相对娴熟;有的则喊着妈妈边学边包。好多孩子是第一次做,所以饺子皮的厚薄和大小都难以掌控。最终,孩子们把饺子包得五花八门,有的是长条形,有的是狗不理包子状,有的是元宝状,还有不少敞着口……饺子的大小也不一,有的长度和小朋友的巴掌长度差不多,有的则仅包成了汤圆大小。
尽管如此,看到捏成型的饺子,孩子们的脸上露出笑容。最后,当热气腾腾的饺子端到饭桌上之后,小朋友们争相吃了起来。“感觉比我妈妈包的还要好吃。”一位小朋友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