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慰问留守儿童请只制造快乐
儿童的情感世界五彩缤纷,同时他们也对身份的差异特别敏感。关爱留守儿童,不要刻意地制造“与父母相见”的流泪场景,不要让他们在公开场合表达对父母的思念和对慰问者的感谢,也不需要强调他们手中的礼物来自哪里。儿童节最重要的主旋律是快乐,任何有损这一节日快乐程度的做法,都需要小心翼翼。
“六一”儿童节如约而至,这是孩子们最为关注的节日之一。但有这样一批孩子,因为不在父母身边,无法体会与父母一起过节的快乐。为了弥补这一遗憾,各地团委、妇联、工会等组织以及一些企业纷纷展开关爱活动,在“六一”前夕或当天,慰问留守儿童。
比如上海,从贵州接来了4名留守儿童与在沪打工的父母见面;在西安,上百名留守儿童在“临时家长”的陪伴下参观名胜古迹;辽宁妇联从农村留守儿童中选拔出百名“自立自强”好少年,到沈阳与“爱心妈妈”一起欢度“六一”;在泸州,某企业向100名贫困留守儿童捐赠“爱心书包”……
从积极的一面看,各地组织和企业在“六一”期间能想到留守儿童,给他们送去礼物和关心,是一件挺正能量的事情。通过搜索浏览新闻,可以发现今年对留守儿童的关爱行动已在全国各地普遍展开。这表明,留守儿童问题、尤其是留守儿童在节日期间的情感需求,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
但通过这些新闻也可以发现,能够通过参加专门组织的活动感受节日气氛的留守儿童,仍然是少数,而且有不少儿童是在通过层层选拔之后,才能够幸运地进入到被关爱的行列。虽然活动的初衷都是好的,但让人忧虑的一点是,这样的活动方式会不会触动留守儿童敏感的内心,使得他们感觉到自己的留守身份被再一次强调?那些无缘参加活动的留守儿童,内心会怎么想?
关爱留守儿童,最好使用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而最佳的方式就是,尽量把他们当作普通孩子来看,不要刻意地制造“与父母相见”的流泪场景,不要让他们在公开场合表达对父母的思念和对慰问者的感谢,也不需要强调他们手中的礼物来自哪里……儿童节最重要的主旋律是快乐,任何有损这一节日快乐程度的做法,都需要小心翼翼。
送钱、送物、送关怀……这些年来的扶贫慰问、敬老慰问已经形成一个模式,领导或企业家们在节日这天表达一下心意并无不可,但模式的单一化与形式化,削弱了慰问活动的情感力量。把这一模式套用于儿童节,更是一件值得斟酌的事情。儿童的情感世界五彩缤纷,同时他们也对身份的差异特别敏感。在“六一”这一天,如果相关组织或企业有心,大可以强调节日的欢乐,让孩子们一起快乐地玩耍,而不必要强调身份的差异。
当然,最好的儿童节是孩子与父母一起度过,但现实的状况是,2亿多流动人口漂在他乡,为家庭生计奔忙,由此催生了6100万农村留守儿童和大量城市留守儿童。《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显示,全国约有近1794万农村留守儿童一年只能见父母1至2次,有921万孩子一年都没有见过父母。彻底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根本在于打破户籍制度,让流动人口能享受城市福利、尤其是流动儿童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没有父母不愿意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也没有孩子不愿意和自己的父母在一起。当绝大多数孩子都能够跟随在父母身边,留守儿童的问题就能够迎刃而解。尽管“六一”儿童节全国各地慰问留守儿童是爱心行为,但这样的景象最好能够尽快过去,因为比起父母的陪伴,再贴心的慰问都是苍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