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忽悠市民惹众怒 你“被保险”了吗
近日,市民景先生准备将自己投了3年的理财险提出来。在查询账户时发现,余款跟自己预计的钱差了不少,收益还不如存款合适。
景先生说,2007年10月1日,某保险公司销售员卢某向他推荐一款理财终身寿险(万能险)。他以自己爱人的名义共投保5万元。“刚开始卢某向我推销这个保险的时候,向我保证其利率高于银行的利息。合同签了几个月后,我才发现原来合同条款里还有一条,说要扣9%的初始费。不过,卢某向我保证投保三年以上,就不收初始费。”
近日,景先生查了一下账户,按照卢某当年承诺的收益,应该盈利7000多元,可是扣除了9%的初始费(4500元),能拿到手的仅有2590元。“我找到保险公司,他们答应补给我400元,等于5万元投了三年保险,才得到3000元收益,比存银行的利息还少。”据了解,如果景先生当年直接把5万元存为3年的定期存款,如今的利息可达7800多元。
目前,景先生已经联系不到当年给他办理保险的销售员卢某。
对于销售员卢某对景先生的承诺,保险公司的客服人员说:“销售人员不能擅自对客户作保单以外的承诺。客户应当仔细阅读合同内容再签字。景先生的情况我们已经上报到了总公司,并通过银保部向银行求证当时的监控录像,如果证明属实,我们将会把卢某的资料上交到保险行业协会,将其加入黑名单。我们希望能尽快给景先生一个满意的答复。”
存款变保单 提前支取遇麻烦
银行方面最终同意协商解决
市民林女士到趵突泉附近的某银行存款3万元,在银行员工的劝说下,部分存款买成了银保产品。如今林女士急需用钱,才得知提前支取需交纳约4000元违约金。
去年11月19日下午5点左右,市民林女士来到趵突泉附近的某银行,想把存在另一家银行的3万元存款存入该银行。
林女士说,她排队等待咨询时,一位姓林的理财经理主动问她办理哪项业务,并推荐她参加一项理财项目,称该项业务的收益率高。随后,银行工作人员主动陪她到另一家银行存款,赶在下班之前办理完业务。
“当时林经理并没有说明存款实际是购买了银保产品,我当场拿到了3万元的存款回单,谁知其中2万元存款已买成了银保产品。”林女士说,三四天后,她拿到保单时才得知真相。在10天的“犹豫期”里(可解除保险合同申请,只扣工本费),她多次到银行找林经理退保,但对方一直不在单位,退保的事也搁置下来。
11月15日下午,记者与林女士一起来到该银行。一位姓崔的负责人说,购买银保产品时,林女士当场在合同上签了字,客服人员电话回访时也说明了存款用途,而且林女士在犹豫期内也未提出退保申请。银行的工作流程没有问题。
林女士说,由于当时银行快下班了,她当时未仔细看合同,此后也未听清楚回访电话。她认为林经理出售银保产品时未说明存款用途,才导致“存款变成了保单”。最终,双方同意协商解决此事。
保险员不驻点银保产品照卖
走点和巡点被“发明创造”出来
11月1日,银监会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代理保险业务合规销售与风险管理的通知》,叫停保险人员驻点银行销售。记者昨天采访时发现,济南部分银行仍有驻点的保险员。一些保险公司还“发明创造”了走点和巡点。
银行人员和保险员轮番推销
昨天,记者以购买理财产品为名,来到山东省实验中学附近的一家银行。工作人员首先询问记者的投资金额和月收入等情况,推荐记者购买人民币、基金和银保等理财产品。
听到记者询问银保产品的情况,一位一直留意倾听记者谈话的保险员走了过来,开始推荐他们公司的银保产品。“现在不是不允许保险员驻点银行销售吗?”记者问。“我们是逐步退出,现在还未完全撤离。”保险员说。
记者又来到经七纬一路口的一家银行。工作人员称,他们不再销售银保产品。得知记者想购买银保产品时,她立刻与保险公司的保险员电话联系,并给记者留下了保险员的电话。
银行工作人员难保不忽悠人
济南某国有银行理财经理孙先生说,“通知”出台后,济南多数国有银行都开始着手清理驻点的保险员,而一些小银行还处于观望状态。据银监会相关人士介绍,12月31日前,保险员必须全部撤出银行。但是,因为银保产品的利润较高,有些银行开始培养自己的销售团队,要求银行理财人员考取保险资格代理证,由他们代售银保产品。“银行有基金、人民币理财、银保产品等多种理财产品,银行人员会结合客户的实际情况,推荐其中一种,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忽悠成分。”孙先生说,不过,如果说所有银行人员销售银保产品时完全客观,也是不准确的。
保险公司将驻点改为走点或巡点
中国保监会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保险兼业代理机构实现保费收入3252.62亿元,占总保费收入的40.67%。其中银行渠道保费收入达2139.14亿元,占整个保险兼业代理机构的65.77%,银行通过保险销售获得的手续费收入占整个保险兼业代理机构47.25%。
显然,保险公司和银行都不愿轻易放弃银保产品这块“肥肉”。
孙先生说,有些保险公司开始打擦边球,将“驻点”改为“走点”或“巡点”。同时,保险公司也可能向银行工作人员提供银保产品销售的培训。
另一位理财师胡女士说,保险公司销售银保产品,首先会让客户签订合同,然后会进行针对保险产品的电话回访。而且,客户还有10天的“犹豫期”。这些程序基本可以杜绝客户购买了银保产品而不知情的现象发生。如果客户发现银行违规销售银保产品,可以向银监部门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