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设施建造缺陷分布不均困扰残疾人出行
来源:大众日报
上不了公交车,听不到提示音无法过马路,摸不到电梯上的按钮……这些不曾在我们生活里出现的困难,却经常困扰残疾人。受无障碍设施建造缺陷、分布不均、管理不善等因素制约,城市的很多地方对残疾人来说,仍然很遥远,很陌生。
5月19日是全国助残日,残疾人“出行难”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就差一点儿距离 每天早上不到八点,赵世静会用双手撑着身体,把自己挪到电动轮椅车上,开门、乘电梯、踩住刹车缓缓移下坡道……靠着这辆11年前从广东买回来的电动轮椅,她从自己家到工作单位,只用不到一刻钟的时间。
靠着电动轮椅,天气晴好的时候,她能在济南城里走街串巷,但是遇上刮风下雨,电动轮椅就用不上了,出门前她总要在脑子里琢磨一遍:该怎么拦出租车?打不上车该怎么办?回来呢? 至于公交车,她从没尝试过。“首先上车就是个问题,公交车台阶和站台间的距离,轮椅肯定上不去。”即便是在有专门停靠站台的BRT车站,车身和月台间的空隙也容易卡住轮椅的小前轮。
在山东世博文化传播公司工作的兰珍妮虽然能自己上公交车,但总也摸不准该在哪站下车。因为是听障人士,公交车里的字幕提示又常常关闭,她必须在出门时提前背下经过的站点,再瞪大了眼睛盯着路边的站牌,即便这样她还是常常坐过站。
就差一个平坦的踏板,轮椅就能上公交车;就差一点儿,挺挺身子就能摸到电梯最上面一行的按钮;就差那么一点儿,ATM机屏幕上最后那一句提示语就能看见了……像这样就差一点儿的距离,是最让赵世静无奈的地方:“有时就是一个细节或一点点的距离,让我们使用不到一些公用设施。也许这个城市在建造这些设施时只为我们考虑了一半。”近半无障碍设施不好用 目前,我省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的覆盖面达65%以上,在全国可以算是中上水平。“但这其中却有将近一半不好用。”山东省残联维权部部长王建忠,向记者道出数字背后的最大问题:合格率不高。
在由建设部、民政部、中国残联联合发布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中,有24条是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其中,对一条简单的坡道就从下口宽度、外观形状、坡度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规定。“但是,看看路上、公园里,很多地方为了省材料,腾空间,坡道的斜角甚至在30度以上,轮椅上不去不说,对残疾人来说简直就是个危险。”王建忠的话语间带着些愤懑与无奈。
“设计、施工、验收、维护,这是无障碍设施的整个建造流程,而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最多。”中国残联维权部副主任马玉娥说,其中任一环节出现纰漏,存在缺陷的无障碍设施就会出现在公共场所。使用率低,监管力度小 在山东省特殊教育中等专业学校就读的杨敬宇对记者说,他很少自己出门,出门必须叫上同学。因为从小全盲,走在盲道上,随意堆放的杂物和停放的车辆常常会刮伤他。过路口的时候,因为红绿灯语音提示没有打开,让他无所是从。
由于缺少对无障碍设施使用的监管,盲道被随意占用,成了停车场;无障碍厕所常年被锁,甚至成了管理员的储物间。记者在济南的几条主干线和3家大型商场发现,真正开放的无障碍设施不足一半。在一家商场,记者随意打探为什么将无障碍厕所锁起来,得到的答复竟是,“反正用的人少,这样省水又省事儿。” 针对无障碍设施管理和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国曾于去年专门出台了《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但是,条例中的条款规定多是倡议和鼓励性的,缺少确实有效的惩处措施,使这部法律对无障碍出行的保护力度打了折扣。”说到残疾人可否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出行权时,马玉娥的答复中有些遗憾。
另有相关数据显示,全省残疾人口中,城镇残疾人口为118.8万人,占20.85%;农村残疾人口为450.7万人,占70.15%。但是无障碍设施的配置比例却恰恰相反。“大多集中于城市,城乡地区的数据虽然没有统计,但是,情况应该不理想。”王建忠分析,城市人口聚集度高,建造时容易规划,建好后使用率也相对较高。但是,在乡村,人口居住分散,不仅建设规划成本高,如何把每个居民点和活动区域都连接起来也相对困难。而且,对于无障碍设施的建造和使用也存在认识上的差别,在济南、青岛这些大城市的新建公共设施和场馆中,无障碍设施建设的覆盖面会高,而其他城市和乡镇会呈现依次递减的趋势。
“我们也应该有计划,把无障碍设施延伸到乡镇,设计出更灵活和适于农村使用的无障碍设施和替代项目。”王建忠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