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推阳光救助系统 救助谁?看“指数”!
牛远飞 大众日报
社会救助工作承担着社会保障的“兜底”重任,但时常发生的重复救助、多头救助、遗漏救助甚至人情救助等问题,一直被社会广为诟病。为解决这些问题,济南市从2009年开始在历城区试点建立阳光民生救助信息系统,今年已在全市推广。如今,工作人员只需轻点鼠标,就能查阅全市需救助的困难群众的基础资料。
8月18日,天空下着雨,记者来到历城区赵官峪村的一处农宅。走进庭院,看到一个女孩正在为堆在院角的一摞柴火盖遮雨布,身上的衣服已被雨水淋湿了一片。她叫王芳,是山东建筑大学的一名学生,父母双亡,和身体残疾的伯父王德峰相依为命,靠农村低保金维持生活。
2009年8月,王芳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王德峰正为上学的费用发愁时,村委会工作人员主动上门送来5000元学费。受到救助的老王当时直纳闷:“他们咋知道俺家急需钱呢?”原来,老王的家庭情况早被录入了“阳光民生救助信息系统”,每年毕业季,它会自动汇总困难学生情况,提醒救助工作人员关注这些孩子的入学、就业问题。
系统何以如此“灵通”?救助工作人员在电脑前为记者进行了演示。登录阳光民生救助信息系统后,点击“困难群众信息库”,辖区内所有困难群众的信息便以电子表格的形式出现在电脑屏幕上。记者看到,每名困难群众的基本信息包括户主姓名、家庭成员状况、家庭住址、受助类型,在“受助类型”信息中又分为低保户、残疾人、三无人员、特困职工等17个类别。点开其中一名困难群众的信息后,记者又看到一张更为详尽的资料表,上面记录了家庭收入情况、住房状况、是否遭受过自然灾害、已接受过何种救助等内容。
谁最需要救助?“贫困指数”说了算!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当这些基础信息被录入到系统后,会在后台对信息进行综合评估,并生成一个百分制的“贫困指数”,每名困难群众会依照此分数高低在信息库中自动排序,排在前面的会优先救助,谁该救助及时提醒,救助后困难群众的排序会自动降低,为实施救助提供依据。信息录入后,工作人员还要通过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信函索证等方式调查其家庭收入、财产状况、实际生活水平等信息,与相关信息进行比对,核实救助申请人的实际困难状况,审核确定救助资格。
支撑阳光救助信息系统运作的,是搭建救助服务网络。济南市各县(市)区依托现有综合服务中心、行政审批中心等平台或采取新建方式,设立阳光民生救助服务中心,建立服务大厅,设置便民服务窗口,实行“一站式”服务,方便困难群众申请救助。重点加强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的社会救助服务设施建设,严格按照标准建立阳光民生救助服务站,做到有专门办公服务场所,有专门服务窗口,有救助服务人员,有专用计算机,有服务监督电话,有规范完整的管理服务制度。形成以区救助中心为中枢,街镇服务站为枢纽,村居服务点为基础的救助格局。
19日上午11点,当记者见到平阴县玫瑰镇大站村民政联络员郭立江时,他刚从村里走访完困难户回到办公室,没顾得上和记者多聊,就打开电脑登录阳光民生救助信息系统,开始录入信息,他对记者说:“这两天一直下雨,村里的低保户仝大娘家的屋顶棚不断漏雨,有塌顶的危险,我得赶紧上报。”在建设阳光民生救助信息系统时,济南市要求每个服务站、服务点都设有民政联络员,宣传政策、入户调查是他们每天的工作,只要群众有了新难题,都会在最短时间内上报。
翻开郭立江的工作笔记本,上面记录着这样的信息:“2011年1月6日,王焕生无收入,送去25公斤大米。”“畜牧兽医站后院的陈红发住危房,急。”像这样记满困难群众信息的笔记本,在郭立江办公桌的抽屉里还有两本。
随着阳光民生救助信息系统建设的不断推进,济南市将统筹全市范围内的救助资源,逐步将各级各部门社会救助资源及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各方救助捐赠信息录入救助信息系统,便于各级阳光民生救助机构科学制定救助计划,确定救助项目、救助范围、救助标准等,有效实施社会救助,使有限的救助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