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营济南农疗站 用“种地”帮助残疾人康复
许多身体健全的孩子,却患有孤独症,被称为星星的孩子。他们平时有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等问题,家常既伤心又头疼。但是在康复园的农场里,孩子们和小草、花儿以及蔬菜“聊天”。了解到他们吃的菜,是如何长大的,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老师们说,把握好这些孩子的兴奋点,就好“开导”了。
一名残障儿童收获了萝卜,了解萝卜是从哪里长成。
孩子们用沙子画出自己心中的城堡,增强自身的动手协调能力
一名智障儿童艰难却兴奋地收获了蔬菜
大众网济南5月19日讯(见习记者 王宗阳)有人说,聋哑、孤独症等残障儿童,像天边的“流星”,然而却有着比平常人更敏感、更懂感恩的心。全国第24个助残日期间,大众网记者来到了位于济南市柳埠镇的济南市“我的兄弟姐妹”生态康复园,大众网记者走近一群来“农疗”康复的孩子。
“拔青菜!拔青菜!嘿呦嘿呦拔青菜啰……”5月18日,大众网记者来到我的兄弟姐妹”生态康复园,这里被青山环抱,养殖用山坡地有5亩,植物种植生态康复训练用地有9.65 亩,划分为蔬菜区、粮食区、果木区、花卉区等,养殖种植种类共计50余种,主要为残障儿童及庇护所过渡性就业残障人士提供农耕、种植、养殖和认知的实物,提高他们的实物认知及生活自理能力。
在康复园里,几名智障儿童欢笑不断,因为他们通过劳动收获了地里的蔬菜。一名听力残障的孩子,通过摸索,了解到了瓜子从哪里生长。他听不到别人送给他的掌声,却看到大人们笑着对他使劲鼓掌,自己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这样充满爱的一幕,经常会在这个康复园里上演。康复园的老师告诉大众网记者,“我的兄弟姐妹”生态康复园原来就叫“农疗站”,隶属于济南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并肩负着为全市脑瘫、智障、孤独症、听力残障儿童及为就业残障人士提供就业过渡的生态康复教学场地的重任。农疗站建有康复培训教学场所1600平方米,教学培训楼房1400余平方米。内设多功能室、教研室、美术室、阅览室、培训室、休息室、浴室、餐厅等学习生活设施,可为150名残疾人康复提供培训。
农疗培训是这里的重头戏,大致分为以下几项:劳作、品尝、情态、团结协作、秩序规则以及综合类型的情境教学、分组教学等。通过挖菜等每一项学习体验,孩子们可以锻炼身体、增强自信,老师们也可以看出孩子在农疗站学习时整体的精神状态和参与度,便于今后有针对性的帮他们康复。
■延伸阅读
“农疗法”怎样帮残疾人康复?
种地、干活、收菜……在青山绿水间,干点农活对城里人来说是享受。可对于这些特殊人群,如何能起到康复作用呢?为此记者找到了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相关工作人员胡钟,进行了一番了解。
大众网:在这里,孩子们怎样得到康复?
胡钟:我们采用农疗站田地劳作,因为对特殊儿童的认知及概念形成方面能起到关键作用。由于实际劳动过程中,他们还就会接触到许多的工具,如桶,盆,镐等。经过反复的使用这些工具,形成了概念而且明白了这些工具的结构,用途等,比起单纯的课上讲解效果就明显多了。
大众网:你们的农疗康复法都有哪些?
胡钟:首先“感觉训练”,这是对孩子视觉、嗅觉和触觉意识的培养。比如盛开的鲜花能够招来蜜蜂和蝴蝶,也能吸引残疾人来闻一闻它的香,在自然情景中通过对植物花的实物外貌了解,可以快速增强、对图形符号的印刻记忆。尤其是使儿童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记忆力更强,思维反应速度大大提高。其次是合作训练,一起交流、干活,能刺激残疾人的听力有利于康复,同时也亲身体验劳作的辛苦,加深了对“劳动”意义的理解。此外还有自信训练、比赛训练、模仿训练等,都是通过一种综合性并且娱乐性和参与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培养残障儿童和残疾人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大众网:这种农疗法对残障儿童有啥特殊意义?
胡钟:残障特殊儿童最大的困难,是他们很难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也就是他们一旦离开了“事实”,就对事物关系不能思考。但通过劳动,就能用自己的感悟明白许多复杂的道理和联系。譬如“水的用途”--如果凭空的课上讲述,把水的用途机械的逐一罗列出来,这样学生很难接受理解,但通过劳动实践的方法去教这节课就容易的多了。
此外,特殊儿童大部分都存在感官方面的障碍,象听力障碍、视力障碍、运动障碍等,劳动实际可以补偿特殊儿童的缺陷,并在与人的交往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这样做事就会提高思维和逻辑能力,对物的观察会提高认知等方面的能力。“可以说,特殊儿童的劳动训练,最终目的还是让他们自食其力或为有用的劳动者。实现他们能够自食其力,解决个人的生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