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人吃串竟可追溯到汉代 汉画像石有侍女拿肉串图案
来源:生活日报 作者:郭学军
▲济阳县博物馆馆藏汉画像石上有侍女手拿肉串的图案。 记者 郭学军 摄
▲济阳县博物馆馆长熊建平(右)介绍汉画像石的情况。
□文/片 记者 郭学军 实习生 梁栋方
位于黄河北岸的济南市济阳县,因其居古济水之北而叫济阳,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不久前开馆的济阳县博物馆,拥有2000多件馆藏文物。陈列在该馆一楼展厅里的一组汉代画像石图案精美,其中有侍女手拿两串食物的图案。文物专家推断,这反映的可能是汉代济南人吃肉串的场景。
画像石与众不同
来自济阳杨栏口村汉墓
“我们博物馆共设有五个陈列室,分别展览着刘台子遗址西周墓葬出土的随葬品、济阳县历史文化、馆藏字画、汉画像石、石刻艺术等。”3月24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济阳县老城街27号的济阳县博物馆。在馆长熊建平的介绍中,记者参观了这座不久前刚刚对外开放的博物馆。
在博物馆三楼展览室,记者看到从西周到清代各个时期的陶罐、石刻、龙凤匾、古琴等文物。其中,一块棱角分明的汉代楔形青砖,保存完好,很是少见。而一组元明时期的杂技陶俑,虽然有的已经残破,但仍能看出陶俑人物栩栩如生的形象。记者注意到,在一张清代的古筝上,还糊着1967年的旧报纸。据熊馆长介绍,这可能是文革时主人为保护这张古筝不被破坏才用报纸糊住的。他说,这张古筝如果加上弦还能弹出清脆的声音。
“这组汉画像石与众不同!”走进博物馆一楼展厅,一组由6块石头组成的汉画像石吸引住记者的目光,和以往见到的浅浮雕不同,其中门楣石上的一幅寓意祥瑞的大型深浮雕羊角画像显得别具一格。而在其下面的两侧分别刻有朱雀和伏虎画像。
“这些汉画像石是2003年2月在我县杨栏口村西首发掘出来的汉代石墓门,上面共有8幅画像,初步推断应该是东汉晚期的墓葬。这些画像内容很丰富,既有表示祥瑞辟邪的羊角、朱雀、伏虎,也有装饰性的鸟头卷云纹和表现日常生活的出行图、对弈图等。”熊馆长介绍说,整个墓门石分别由1块底座石、2块门框石、1块门楣石和2块门扉石组成,最大的一块石头有1吨多重。布展时为把画像石运进陈列室,他们花了好几天工夫。
推断侍女所拿为肉串
是有历史依据的
“这组汉画像石最有趣的就是这个肉串图案了。你们看,上面画着的这个人拿的两串东西,是不是形状特别像我们现在吃的羊肉串,很有意思吧!”熊馆长指着门洞东壁上的一幅壁画对记者说,这个画面里一共分为两层,上层左方是两层阙,阙下方左侧二人相对站立,第一层阙顶左侧蹲一侍者。右方为两层楼阁,下层立柱左侧二人相对站立,右侧一人手持笏板面对立柱,右方为板门。
他介绍说,在第二层楼阁上共有四人,第二人应该是女主人,女主人左边站着一位侍人,右边站着两位侍人,均面对主人。左侧的侍女双手拿两串食物串,形状很像现在的肉串。在女主人右边,第一个人双手捧着一个类似于碗的东西,似乎在等主人喝水,右边第二人侍奉在侧听主人吩咐。
“我们推断侍女拿的为肉串是有历史依据的。”熊馆长说,章丘洛庄汉墓发掘时曾出土过用来串肉、烤肉的铁签和铁炉子,联系起来也许就能说明,至少在汉代,济南地区的人们就有吃肉串的习惯了。
“在这幅画下层有一棵连理树,树下左侧两人相对而立,左侧为妇人打扮,二人均手持扫帚。中间站着一匹马,缰绳拴在树上,马上站着一人手持弓射鸟,马后面站着一个人,右手拿着一个类似于木棒的东西,依在左肩上,左手拿着刷子,像在刷马尾。”熊馆长介绍说,这些墓画的雕刻技法主要是高浮雕和减地平面阴线刻,雕刻风格与嘉祥武氏祠、宋山画像石相同。
“出土画像石的墓葬东北10多公里处,就是汉代济南郡著县治所。《三国演义》上提到过这个县,后来在北齐年间废除。”熊建平分析说,这类画像石墓在济水以南营造可能不太困难,但此地是黄河冲积扇平原,远离山区,不产石灰岩石料,购买和运输石料还要过济水。这在当时生产力和交通条件不发达的情况下是十分困难的,墓主应该很有经济实力。因此,他推断,墓主应该是当时的县令或更高级别的官僚贵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