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余专家齐聚济南 研讨明清时期的齐鲁学术地位
中新网济南12月28日电 记者 孔凡元
来自山东各地文史哲方面的70余专家学者28日云集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召开“齐鲁文化高层论坛——明清时期的山左学术”研讨会,对明清时期山东学术在中国的历史地位全面研讨。会议认为,明清时期山东文化学术地位与同一时期江苏、浙江并驾齐驱,可称明清时期中国学术的三驾马车。
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王志民表示,5000年的华夏文明,中国早期文明的中心时代应是春秋战国时代,其支撑点应是人物,像孔子、孟子、荀子等诸子百家,地域文化的影响也很重要,包括当下仍然使用的齐鲁、三晋、燕赵等。他认为,寻找齐鲁文化的最高点是研究齐鲁文化的基础,齐鲁文化的发展是随着学术的发展而进展的,明清时期山东学术厚重,但有其薄弱环节,需要此次研讨会深度挖掘。
学者们认为,山东是孔孟之乡,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在先秦两汉时期是中国学术的中心。随着儒家思想成为国家主流文化思想,人才选拔以儒家经典为依据,儒家学术深入到全国每个角落,在儒家文化思想的传承和发展方面,全国各地就有了大致均衡的机会,儒家文化就不再属于山东,而是属于全国,甚至属于世界。但是山东的地缘优势为其他省所不及,在传承弘扬儒家文化传统方面,山东仍然有着自己的优势,由此而带动了山东学术文化站各个领域的发展。明代文坛前七子之一的边贡,后七子的领袖李攀龙、重要成员谢榛,明代散曲第一人冯惟敏,嘉靖八才子之一的戏曲作家李开龙,著名书法家邢侗,著名军事家戚继光,清初三礼专家张尔岐,康熙诗坛领袖王士禛,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戏曲大家孔尚任,上古史名家马骕、辑佚学第一大家马国翰,金石学权威陈介祺,晚清四大藏书家之一杨氏海源阁,著名书法家刘墉等,都是学界公认的一流名家。这种风气延续到现代,早就了影响学坛的大师级人物日照王献唐,临清季羡林、平原任继愈、栖霞牟宗三、聊城傅斯年、荣成张政烺等学术巨星。回顾二千年的中国学术文化史,山东学者的突出表现为中国学术和发展增添了光彩,也为山东的文化强省战略打下了坚实的的基础。
会议由“山东人文社科研究协作体”主办,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