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人陈”办展览,选地儿犯了难
来源:山东商报
做了近30年泥人,每一件作品都舍不得卖十艺节明年开,他想向全国展示一下咱济南的彩塑
陈俊岭老人和他的泥塑
家住山大路街道区直西社区的陈俊岭老人已经以“泥人陈”的美誉名誉济南,他痴情于传统的黄河泥人艺术近30年。从1994年开始,他开始着手创作一组民俗人物作品,用自己擅长但面临失传的彩塑,把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民间工匠及民间习俗人物塑造出来。如今作品满堂,老人想在十艺节前给它们办个展览,但是却一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地方。
用泥塑展现消失老行当如今已经完成了近百件作品“我要把我的作品做成一台戏”,陈俊岭给记者展示了他刚完成不久的一份作品,展现的是一位慈母正在与顽皮的儿子推煎饼糊子,“母亲让孩子帮忙推磨,孩子嘟着嘴有点不高兴,也不使劲干,而母亲一边推还一边笑着看儿子,这样表现起来就会很有生活感”。给记者讲解作品的这位陈俊岭老人被称为“泥人陈”,他从小就喜欢书画,退休后重新拾起了自己的爱好,并在书画基础上迷上了中国传统的民间彩塑艺术。从神话人物到历史人物,再到栩栩如生的小虫,甚至能用泥做出以假乱真的青铜器和玉器,陈大爷的技艺越来越成熟。1994年在济南趵突泉公园,陈大爷举办了个人彩塑艺术展,“当时正在济南考察的中央领导看了我的作品后说,艺术作品就应该体现生活,而我的作品就很生活。之后我便开始琢磨,不妨创作一组民俗人物,用彩塑的形式把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民间工匠及民间习俗人物塑造出来,也能给后人留下一些生动形象的民俗文化资料”,直到现在,陈大爷的这组作品已经有了近100件成品。
想办展览展现消失老行当却找不到合适的展览场地在陈大爷家,靠墙的玻璃柜里已经摆满了他的泥塑作品, “你看,桌子和椅子底下的箱子里,也都是”。陈大爷的泥塑做工精巧细致,很多人看了都赞叹不已,很多人想高价买他的作品,但他都不卖,“有个台湾商人非常喜欢我的泥塑,曾经三次找到我,要买我的作品,多少钱都可以,但是我就是舍不得,而且我最希望能把作品展示出来,让更多的人能看到”。
陈大爷上一次举办个人作品展还是在1994年,之后也有人陆续联系到他,但大多是向他借部分作品用做民俗展示,现在他很想能把自己的民俗系列作品一起展示出来, “让更多的人都能了解这些逐渐消失的老行当,明年就是十艺节了,也让更多的人能了解到中国传统的民间彩塑艺术”。
“看过几个场地,都不合适,因为泥塑不同于书画,它是一个立体的东西,需要四周的展示,占用的空间就会比较大”,而且泥塑的搬运也是一个难题,“最好能进行长时间的展示,不然来回的搬运实在是太麻烦了,之前别人借我的作品去展出,有的作品就在搬运途中受损了,基本上是无法修复的”。
彩塑技艺过去口口相传老人敲出4万字讲述制作经验陈大爷制作泥塑展示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民间工匠及民间习俗人物,其实他现在从事的中国传统民间彩塑艺术也正面临着失传。“泥塑传承起来很难,因为它不是单纯的技法,更讲求一种意境。现在的学生多是搞现代的抽象雕塑,很少有人能耐心学习传统泥塑技艺”,其实陈大爷也收过徒弟,“在办展览的时候,一个40多岁的人跪在地上一定要拜我为师,但学了一阵子,还是干不了这种精细活”。“我每天都看摆在屋子里的这些泥塑,然后满脑子都是当时制作时的情景,于是想不如把这些都记录下来,中国自古有很多的书画家,但很少有泥塑家,因为古时候,都是一些贫苦的人为了生计才学做泥塑,所以这项技艺多是口口相传,教学的文字很少,但我的能力也有限,只能算作是自己的心得体会”,为了更方便,陈大爷还跟着小孙女学起了电脑,“拼音也是从头学的,现在已经写了近4万字了,还得进一步修改、补充”。记者 陈心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