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区发现民国《王氏支谱》
□文/片 记者 郭学军 实习生 潘蒂
6月11日,本报曾发表题为《章丘十八户村发现清道光年间族谱》报道,文中称,该村王氏原籍是直隶省枣强县。巧合的是,在济南文史研究专家王军家中,有一本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由周村华馥斋印刷局承印的《王氏支谱》,上面也称“我王氏原籍直隶枣强人也”。王军认为,他们的祖先与之前报道的十八户村的王氏祖先都是来自山西,然后又从河北枣强迁移到山东,说不定“五百年前是一家”。
明末战乱家谱丢失
清道光十四年重建家谱
7月1日上午,记者见到了这本《王氏支谱》,为蓝布封面,册页为宣纸,字迹非常清晰工整,虽历经八十年的风风雨雨,但保存非常完好(如右上图)。
在这本《王氏支谱》内文中,有道光十四年(1834年)《王氏支谱序》的内容,上写有:“我王氏原籍直隶枣强人也,始祖(讳)自洪武二年(1639年)迁居齐东王家码头,世世相传,原有族谱分支析派载列甚悉,奈崇祯末年流寇猖狂,兵火叠见,片纸无存,我先祖之得免于难者,幸也。继而我五世祖讳政儒自齐邑徙居长邑城南小房家庄,宅临于米沟河东,卜吉兆于庄西南,越数传,八世祖作求公兄弟五人,由生次序均未明晰,迁居何所,俱已失考,惟作求公徙居庄西闫家庄(今周村区南闫村),尚可追源溯流。今已三百余年矣……”
“这段文字的意思是说,在五世祖王政儒定居今淄博市周村区南阎乡小房村之前,因明末战乱,家谱丢失,始祖至四世祖名讳已不得而知,如何从枣强迁徙到山东的也无从知晓。”王军解释说,“到八世祖王世德(字作求)迁居南闫村时,其兄弟五人,其他四人世捷、世斗、世成、世魁,因‘生次序均未明晰,迁居何所,俱已失考’,也正是这个原因,所以我们的王氏家谱才称为《王氏支谱》。”
几百年来,王氏家族很注重教育,出过一些品学兼优之人。正所谓:“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据王军介绍,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作战中,他们王氏家族也出了不少为国捐躯的功臣。
祖辈应该出自洪洞
辗转直隶枣强最后来鲁
“今天,我们族系的王氏家族都是王世德的后代。我们原籍南闫村的居民三分之二都姓王,都是同一祖先王世德的后人。”王军告诉记者,几百年来,他们王氏家族在当地繁衍生息,人丁兴旺。文革之前,王家祖坟达几十亩地,用花砖砌墙,当地人称“花墙子墓田”,墓田里,石碑林立,松柏葱翠。每年春节,王氏家族子孙来此祭祖,祭奠完毕,将挂满枝头的无数鞭炮点燃,整个墓田浓烟滚滚,震耳欲聋,蔚为壮观。四面八方的人们甚至周村城里的人们都赶来看热闹,成为当地一大盛事。
据王军介绍,《王氏支谱》是王氏十三世祖王瑄在清道光十四年创修的,同治十三年、民国十年、民国二十年曾重修。“家谱上记载,我们这支王氏家族原籍直隶枣强。不过,据家族老人口口相传,我们王氏家族原籍并不是直隶枣强,而是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作为研究济南文史的专家,王军分析说,由此看来,他们的祖先与之前报道的十八户村的王氏祖先都是来自山西,然后又从河北枣强迁移到山东。
“至于两个王氏家族祖上是不是一家人,很难说。既然都姓王,‘五百年前是一家’也说不定。”王军说,“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这句话,说出了那个时期众多移民的出处。
王军说,传说凡是山西移民身上有两个特点,一是走路爱背手,那是因为移民们在路上长期被反绑双手养成的习惯。再一个就是小拇脚指甲一分为二。据传,这是因为当时官兵怕移民逃跑,在每人的小拇指上砍一刀,作为记号,从此留下了代表性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