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庄里走出“非遗剪纸金奖”
山东商报 记者 曹建民
这一幅近十米的剪纸长卷花了姜庆水一年时间 在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技能比赛中,一幅长近十米的《清明上河图》剪纸作品格外引人注目,作者用其精湛技艺将北宋汴京近郊清明时节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景象,以剪纸缩影塑造出来,最终斩获金奖。这幅剪纸的作者是来自市中区十六里河街道西河村的剪纸艺人姜庆水。
曾经以为剪纸只是用剪刀
七月底,依山而建的十六里河西河村比市区要凉爽许多。这里,既是姜庆水的家,也是他的工作室。墙壁、门窗上张贴着他十余幅剪纸作品。
姜庆水今年不到60岁,但左邻右舍都亲切地喊他老姜,在很多邻居的家里,都曾从老姜那里拿到过剪纸作品。
提到剪纸,老姜满脸喜悦。他说,这是从小受爷爷影响,18岁的时候开始自己钻研,尤其擅长结婚用的喜字窗花,那时候就已经在十六里河一带小有名气,很多年轻人结婚,都来找当时的小姜求几幅喜字窗花。
随着时间的推移,姜庆水对剪纸的爱好更加浓厚,虽然没有经过系统培训,但他还是利用零散时间学习技法,还通过报纸、画册、照片等寻找创作灵感,同时也开始陆续外出参加剪纸类的活动,与民间艺人开展交流。
“不怕你们笑话,出去和同行交流我才知道,以前连剪纸的门都没入。原来我以为剪纸只能用剪刀,实则不然,除了剪刀还有刻刀。跟雕刻一样,刻刀也有很多种类。剪纸是一门综合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