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元素究竟应该如何呈现?
来源:大众网
聚焦“文旅名城”建设,这是今后五年章丘区委区政府确定的三大发展战略之一。所谓“文旅名城”,章丘区委一次党代会报告如是表述:千年古县资源优势充分挖掘彰显,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深入推进,高端文化教育品牌迅速崛起。
作为“文旅名城”建设的发韧之作,区委区政府对泉水文化生态标志区的未来愿景十分明确:立足传承章丘文化、展示城市形象、促进旅游发展、推动产业转型,以泉河街坊镇相连为规划理念,打造以游览观泉、品味文化、享受夜间生活为主题的步行区;以健康产业、文化产业、商业社区、旅游项目等为布局,打造以百脉泉、眼明泉、绣江河为主线的舟行区;保留传统村落,搞好绿化美化,打造具有现代城市生活、展现田园风光的骑行区。通过步行、舟行、骑行三大圈层的规划建设,实现交通上人舟流转、建筑上村舍俨然、产业上农商辉映、生态上稻荷飘香、文化上古今交融。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时期以来,围绕标志区的规划建设,社会各界给予了前所未有的热诚,从不同视角提出了许许多多见仁见智的意见建议。磨刀不误砍柴功。在项目运作过程中,植入什么样的文化元素固然十分重要;但同样不容忽视的是,文化元素如何植入则显得更为关键。
我们有什么——文化资源亟需有效整合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历史记忆和积淀,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根脉和魂魄。章丘历为山东巨邑,9000年前即有先人在此繁衍生息。锦屏柏翠,绣江水长,百脉寒泉润泽十里稻荷飘香;漱玉词工,《宝剑》传奇,龙山文化孕育百世贤哲流芳。曾经流传的一副对联,精准诠释了章丘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抚今追昔越千年,章丘到底有哪些薪火相传的历史文化资源?就像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为形象直观地体现章丘历史文化发展脉络,暂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梳理——
文化之“根”:千年古县章丘,是龙山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孕育了从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到东周文化约4600年的城市文明;城子崖遗址、西河遗址、洛庄汉王陵、危山彩绘兵马俑的惊世发掘,使章丘先后四次荣登“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曹操曾在济南任相,故有“先有平陵城,后有济南府”之说。文化灿烂缘于明山秀水的滋养。泉水是章丘的魅力之源,东麻湾、西麻湾两大泉群竞展风韵,百脉泉、墨泉、梅花泉、眼明泉尽显风流,素有“西则趵突为魁,东则百脉为冠”之盛誉。
文化之“干”:基于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章丘历代英贤辈出,不胜枚举。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邹衍立阴阳五行之学说;一代皇帝王莽力推17年之新政;唐代名相房玄龄辅唐太宗创贞观之盛世;“一代词宗”李清照领词坛婉约之旗帜;元“七聘堂主”张养浩显散曲大家之神韵;明“嘉靖八才子”李开先尽戏曲泰斗之风流;及至清末民初,商业巨擘孟洛川则树东方儒商之典范。文因人杰而盛,无论世事变迁,还是沧海桑田,作为章丘文化发展的“主干”,这些在历史长河中独领风骚的贤哲名流,无一不是章丘不可多得的宝贵精神文化财富。
文化之“枝”:这样说或许牵强。那些与章丘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历代名士,就像老舍之于济南,他们虽有别于本土的文化骄傲,但在章丘发展史上,同样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可圈可点的文化印记。
公元184年,曹操在任济南国相期间,励精图治,使得“政教大行,一郡清平”,充分展示了其非凡的胆识和才干;
北魏郦道元情系章丘,其山川风物、人文古迹在《水经注》中多有记载;
范仲淹入仕前曾于长白山苦读三年,“划粥断薤”、“窖金苦读”的故事在章丘广为流传。公元1051年,其任青州郡守,路经章丘时曾赠诗《留别乡人》:“长白一寒儒,荣登三纪余。百花春满路,二麦雨随车。鼓吹列前部,烟霞指旧庐。乡人莫相羡,教子苦读书”,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代贤相心系故土的情怀;
由于历史的际遇,苏东坡曾与章丘结下不解之缘。或因居官交往,或为流连风物,曾在章丘留下数则传世佳话。“济南春好雪初晴,行到龙山马足轻。使君莫忘霅溪女,时作阳关断肠声”,这是他在畅游龙山时所作的《阳关词?小秦王》。此外,章丘民间千年以来一直流传着“刘庭式不弃糟糠之妻”的故事,其中也有苏东坡与章丘人交往的一段美谈。公元1083年,曾作《书刘庭式事》一文广为传播;
元好问曾游于章丘,为山水所醉,作《绣江》一诗:“长白山前绣江水,展放荷花三十里。看山水底山更佳,一堆苍烟收不起”,绣江河美不胜收的景色尽收眼底;
嘉靖年间,酷爱词曲的雪蓑仰慕李开先之名云游章丘,足迹所至,留下了无数墨宝真迹;
顾炎武视章丘为故乡,置地结庐,在章丘居住十余年,自此开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生命转折;
蒲松龄与章丘更是有着深厚的渊源。先后四次专程到章丘,或游玩,或凭吊,每次都有诗作问世。公元1686年,蒲公游览百脉泉,曾作七律《和张邑侯过明水之作》八首。其中一首:“楼台近接绣江阳,菱荷风来水气香。黄鸟时鸣杨柳院,清流长绕稻荷乡。僧房窜鼠松云冷,台径无人鹿迹荒。乍有高轩来系马,惊鸥飞云不成行”,绣江的湖水轻舟,梵王宫的烟云,百脉寒泉的涌流,在其笔下有着无穷的魅力。公元1696年,57岁的他再赴济南赶考,“年年作客芰菱乡,又是初秋送晩凉。意气平生消半尽,惟余白发与天长”,深情流露了仕途的失意和感伤。在《游女郞山》一诗中,则直抒其对命运多舛的悲愤:“当年曾此葬双环,骚客凭临泪色斑。远翠飘摇青郭外,小坟杂沓乱云间。秋郊罗袜迷榛梗,月夜霜风冷佩环。旧迹不知何处是,于今空说女郞山”。
无须再作过多的罗列,这就是过去章丘曾经创造的辉煌灿烂,这就是章丘厚重历史文化的一次次展现。
文化之“叶”:根深则枝繁,枝繁必叶茂。在章丘的角角落落,既有源远流长的龙山文化传承,也有根植于民间的五音戏、老梆腔等艺术奇葩,包容开放的孟氏儒商文化、匠心独运的民间技艺,以及丰富多彩的民间传说。这些打着浓厚地域特色烙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都有一串串耐人寻味的故事,对章丘同样弥足珍贵。
经初步梳理,传统技艺主要包括:龙山黑陶制作;章丘铁匠生产技艺及生活习俗;黄家烤肉制作;孟氏寨子布制作;章丘石匠雕刻;百脉泉酿酒技艺;章丘大葱、明水香稻、龙山小米栽培;龙山豆腐制作;范氏铜响乐器制作等。传统戏剧曲艺主要包括:五音戏、章丘梆子等。传统舞蹈最有特色的当属章丘芯子,距今已有270多年历史。其表演类型分为扛芯子、转芯子,至今流传不衰,曾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是章丘目前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