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济南最早泰山行宫揭开神秘面纱 遗址已有500年历史
舜网-济南时报author:钱欢青 魏晔石
泰山行宫遗址,图中为前殿和西配殿遗址。记者王锋 摄
大明湖景区南部,百花洲东部,当人们在湖畔老街流连忘返的时候,也许不会想到,这里还曾有过一座规模宏大的泰山行宫。而且这一行宫还是老济南最早的泰山行宫。近日,泰山行宫遗址发掘工作已全部完成,有着500年历史的泰山行宫,被揭开神秘面纱。
建筑布局,完整呈现
济南市考古研究所的邢琪告诉记者,为配合济南明府城百花洲项目对泰山行宫遗址的保护和展示规划工作,为获得泰山行宫在各历史时期的发展规模、占地范围、建筑布局等基础资料,从而为遗址保护、展示方案的编制提供科学依据,济南市考古研究所于2016年10月底开始对泰山行宫遗址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至2016年12月全部发掘完毕,发掘成果十分丰富:共发现房址4座、碑额两通、石雕赑屃两个,以及少量瓷片和脊兽残件等器物。
虽然房址绝大多数破坏严重,仅存最下部墙体或部分墙基,但经过考古发掘,泰山行宫的整体布局还是清晰地呈现了出来。邢琪说,根据一般道教建筑布局,结合房址形制、发掘位置及文献记载,本次勘探和发掘的房址应为现存泰山行宫的主体建筑,该行宫坐北朝南,基本遵守了中国古建筑中轴对称的布局设计,中轴线上自南至北共发现4座建筑,分别为山门殿、前殿、东配殿、西配殿。通过各房址内遗迹的叠压关系、建造方法、相对高差及出土器物判断,现存泰山行宫遗址可分为明代创修期、清代重修期以及民国重修期三个时间段。其中明代为石板铺地,清代用砖铺地,民国则是三合土。
其中,前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室内长12米,宽8米,东西配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长8米,宽约4米。值得一提的是,在对前殿的发掘中,工作人员还发现了放神像的台子,其中北墙三个台子,西山墙三个,东山墙一个,也就是说当时前殿应该供奉着一共7座神像。在明代的地层上,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当时遗留下来的香灰,可见当时香火比较旺盛。
碑额双龙戏珠,碑身难觅踪迹
在泰山行宫遗址现场,记者看到了两块碑额和两个石雕赑屃。两块碑额均雕双龙戏珠图案,其中一块篆书阴刻新建泰山行宫碑记几个字,另一块篆书阴线刻重修泰山行宫碑记字样。两个石雕赑屃雕刻较为粗糙,赑屃头均遭到破坏,残缺不全。据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记载:碧霞宫行宫以十数,以德府后为古。碧霞宫即娘娘庙,在厚载门街路北,明正德十一年创建。嘉靖四十二年重修,乾隆三十九年重修,嘉庆十六年布政使朱锡爵修葺。可见刻有新建泰山行宫碑记的碑额应该是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创建泰山行宫时所立,重修泰山行宫碑记应该是此后重修时所立,但因为找不到碑身,所以已经无法知晓两块石碑上的碑文内容。
有意思的是,早在2009年,就有市民在大明湖南门发现一块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的泰山行宫石碑,根据当时的媒体报道,碑文记述了岱宗街(今百花洲东侧)原来有座泰山行宫,早在明嘉靖四十二年就曾重修过。进入民国后,行宫庙基被警局借用,附近居民经常提起修缮的事。当年十月对泰山行宫进行了重修。此次重修泰山行宫的发起者为济南名人辛铸九等人,该碑的撰文者也是辛铸九。辛铸九民国时期曾任峄县县长、清平县县长、济南商会会长等职,曾创立著名的经文布店。
邢琪告诉记者,此次考古发掘,他们还在东配殿东侧,泰山行宫围墙之外,发现了另一座建筑基址,但破坏十分严重。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记载:水官庙在碧霞宫东,乾隆五十八年建。因祈雨灵应自德平迎神建刹于此。据此可见这一处建筑应该是水官庙,而光绪年间的老济南地图上,此处标的却是风伯庙,所以难以确认发现的基址究竟是两座庙中的哪一座。
对研究济南城市变迁有着重要意义
据1997年《济南市志》载:泰山行宫:位于岱宗街。祀泰山神碧霞元君,俗称娘娘庙。明正德十一年创建,明清两代多次重修。民国时期,曾被警察机关使用。建国后,改作岱宗街小学,1975年由济南第六十六中学使用,后盖为住宅。
邢琪表示,始建于明代正德十一年(1516)的泰山行宫,是老济南最早的泰山行宫,此次勘探发掘,对泰山行宫遗址现存基址有了初步认识。不仅为保护方案的编制提供了重要依据,而且对于研究明清时期道观的等级、布局及建造方法有重要意义。对于研究泰山祭祀的源流、演变、地理分布以及相关民俗学也可以提供重要素材。尤其是泰山行宫在创建之后,明、清及民国时期经过多次重修,而其室内地面经多次抬升后竟抬升了大约40厘米,这对研究济南明清时期的泉水、水文、环境方面的历史信息均有借鉴意义。
另外,泰山行宫的布局和长春观基本一致,虽然此次发掘发现门楼只剩一半基址,但从厚厚的三合土来看,这应该是一座宏伟的二层门楼。加上从碑额、赑屃等风格判断,这座泰山行宫规格较高。济南市考古研究所所长李铭也表示,泰山行宫遗址的发掘,不仅能清晰呈现从明清一直到民国时期的泰山行宫的历史信息,还能反映济南城的变迁,这些都是极为珍贵的原始历史信息,值得好好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