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济南”辉煌历史 县西巷曾发现全国最精美佛教地宫
26日下午,济南市考古研究所所长李铭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为大家讲述在济南考古发掘的那些事儿。记者黄中明 摄
李铭与幸运读者合影考古爱好者用手机记录“品味时光”
“地下济南”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历史和故事?济南建城史究竟是怎样的?考古工作仅仅只是挖掘宝藏吗?在昨天下午本报“品味时光”艺文活动平台举办的“城市考古”讲座中,济南市考古所所长李铭将这些问题一一解答,活动现场座无虚席热闹非凡,读者纷纷表示意犹未尽,通过了解地下济南的历史,加深了自己对这座城市的热爱。
汉代济南就有了“环保”水井
讲座一开始,李铭先介绍了济南城市发展的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东平陵城为中心,一直延续至汉、西晋时期。第二阶段是以济南古城区为中心向四周发展,并成为历代县、郡、州、府的行政中心。至于城区迁移的原因,李铭说原因有多种,其中战乱、水源都是重要原因,此外还有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现在的济南古城区在当时已经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古人非常聪明,迁移至此可以保持经济的高度发展。
众所周知的高都司巷遗址的发掘是老城区内第一次最大面积、最正式的考古发掘。“我们从三米之下往下挖,挖了3000平方米。”李铭一边介绍当时的发掘情况,一边给现场观众展示了一张汉代陶壁井的照片。从照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口井壁是用陶砌成的,通俗地说就是一口非常“环保”的水井。现在我们一直在说环保,其实我们的祖先从汉代就开始用非常高明的手段讲环保。“这个井的壁是陶的,陶可以起到过滤的作用,这样就可以把水中的杂质过滤掉了。”李铭说,这次发掘共发现水井40余口,还有砖砌的古井、未经过砌筑的古井和带水渠的宋代古井。
带有导流渠的宋代水井也蕴含了古人的智慧。看着这幅古井的照片,李铭勾勒了一幅惬意静美的山水田园风光:一条小路旁边是一口井,井边还有弯弯细细的流水流到井里。旁边可能还有一棵大树,行人走累了,靠在大树底下歇一歇,捧一捧甘甜的泉水解渴,是多么惬意的事情!考古工作就是这样通过实物反映了古人真实的生活状态。
说到喝水的话题,李铭说,在汉朝以前这里的居民喝的百分之百是泉水。土地会随着时间的发展慢慢变高,往后人们打井需要跨过几米的活土,到了下面的生土层出来的才是泉水。比如到了明代,人们喝的基本就是地表水了,因为要到达泉水层可能得五六米之深,而水井往往不会打到那么深。到了明清时期,即使喝的是泉水也没有那么纯了。
考古工作是可以揭秘历史的。李铭说,旧军门巷遗址考古发掘第一次发现了商代遗址,这次发掘把济南的历史往前推动了近千年,延长至3600年左右。商代时济南老城区就有人在这里生活,而即便是人们后来迁移,地下的生活区也是保留在那里的,即使废弃也能发现痕迹。因此,考古发掘是证明历史的有力证据。
县西巷曾发现全国最精美的佛教地宫
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多年,但是讲起2003年县西巷遗址发掘的情况,李铭所长仍然如数家珍。他说,那天他正在大学里上课,突然接到电话说县西巷发现了佛像之类的文物,于是下课后他匆忙赶往考古现场。“到了现场之后我就震惊了,看到了彩绘贴金的佛像,雕刻精美,时间跨度上从南北朝到隋唐都有。”李铭说,原来是工人在建筑工地施工时,从排水管里看到了佛像的碎片,认识到可能是历史文物便马上通知了考古所。
看着李铭展示的现场照片,才知道考古工作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因为济南地下泉水众多,所以一开始要进行排水工作,一边排水还要一边看着水位,怕损伤文物后遗失重要的历史信息,层层剥离淤泥和积水,简直像是动手术一样的精密工作。经过艰难辛苦的考古发掘后,县西巷果然发现了宋代砖雕地宫,是目前国内发现的雕刻最精美的地宫。此外还在地宫南侧发现了佛教举行宗教仪式的“坛”,这在全国已发现的佛教造像埋葬坑中尚属首次发现。李铭说,过去只有文献记载,佛事活动结束后会把损坏的佛像埋在“坛”的周围,这次有了实物的有力佐证。
在现场,李铭还向读者展示了一尊县西巷出土的北朝的精美绝伦的菩萨像,这尊菩萨像保存基本完整,似笑非笑,工艺超群。“每当发现这样的文物的时候,我们考古人的心情就难以用惊喜来形容。有些考古工作能发现预计之外的东西。”李铭说,这些古人用心刻成的文物凝聚着古人的智慧和历史,如果不是考古人员的坚持,这些珍贵的文物可能就在建筑垃圾中永远消失了。因此考古工作永远不能用金钱价值来衡量。现场花絮
不吃午饭也要来享受“文化大餐”
看到李铭所长在讲座中展示出来的精彩的考古现场和精美的出土文物照片,现场读者意犹未尽,纷纷表示“还不过瘾”。还好,这次讲座李铭所长还给大家带来了福利——十本《济南考古图记》送给幸运读者。
读者高媛就是获得本书的幸运读者之一。高媛说,她是看到微信推送的信息后赶来听讲座,为了听这个讲座她特意从章丘赶过来,连午饭都没来得及吃,不过她笑称是吃了一顿“文化大餐”。高媛并不是学历史出身,但是对城市考古和历史特别感兴趣,她还曾经自己去寻访济南的考古发掘遗址。这次能够在现场听到李铭所长的专业考古讲座,高媛觉得不虚此行。
省博物馆的几名讲解志愿者也来到了讲座现场,有两名志愿者还幸运地获赠了《济南考古图记》。她们平时就在博物馆做讲解员,博物馆所展览的文物中就有一些是李铭所长考古发掘所得。她们说,讲解不仅是背讲解词,还要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和故事,这次听了李铭所长讲解,有些问题豁然开朗,通过文物了解历史后,可以给参观者提供更专业的讲解服务。济南大学几位对考古工作有浓厚兴趣的同学,带着济南各种版本的地图和本报记者钱欢青撰写的《考古济南》等书籍,一边听讲,一边标注,一边记录。
李铭所长告诉记者,最近十几年也是济南城市考古承担较大使命的时期,其间可以说每年都有较为重要的考古新发现。《济南考古图记》分考古发掘和古建筑保护两大部分,选取了近千幅照片,将济南市18年来的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成果以时间顺序呈现,部分珍贵照片首次披露,极具震撼力。这种图片写文物的创新模式是使文物“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