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老宅保卫战
浙闽会馆是1979年济南市的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齐鲁网记者 李淼 摄)
齐鲁网济南5月12日讯(记者 李淼)在济南市历下区黑虎泉西路23号,嘈杂的城市中,暗藏着一抹的寂静,这就是浙闽会馆,济南现存唯一保存完整的会馆建筑。
闹市中的浙闽会馆,历经战乱及各种运动,却能保存完好,探究这背后的故事,对于“保卫老宅”来说,或许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济南现存唯一保存完整的会馆建筑
齐鲁网记者了解到,浙闽会馆位于济南市历下区黑虎泉西路23号,原有一山门、二山门、戏楼、中殿、山门及东西配殿等附属建筑组成,结构组合采用勾连搭发式,布局紧凑。戏楼面阔五间,进深四间,东西两侧各有一五楹的二层外廊。建国后一山门、二山门被拆除。
历史上济南府是中国北方主要的商业和交通中心,全国各地商家云集泉城经商建业。这些客居在外的商人们为便于开展商业活动,加强同乡之间的联谊和协作,维护自己的利益,纷纷在济南建设会馆。
据《帝京景物略·卷四·嵇山会馆唐大士像》(明·刘侗、于弈正著)记载:“尝考会馆之设於都中,古未有也,始嘉、隆间……用建会馆、士绅是主。凡出入都门者,籍有稽,游有业,困有归也。”具有同乡、行业聚会性质的会馆在清代发展到了昌盛时期,至清末,济南府有各地商人建的会馆十余处,成为各地商人在济从事商业活动的主要场所。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在济的浙江、福建商人集资修建了这所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高大雄伟的会馆。每逢节庆之日,浙闽官绅集聚于此,募捐、议事、祀神、会餐、请戏班唱戏等,热闹非凡。
会馆西院墙上保存有扬州八怪之一金农的“九畹芝兰”四字石刻,落款为航人金农,字迹苍劲有力,独具个性,是书法艺术的珍品。浙闽会馆主体建筑木结构雕刻、彩绘精细,是济南现存唯一保存完整的会馆建筑,为人们研究会馆建筑历史、建筑技术、雕刻彩绘艺术、民俗文化等提供了实物资料,1979年被济南市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据介绍,原北大门在宽厚所街上,其南门(即今大门)在黑虎泉北侧的南马道街上(今黑虎泉西路)。1956年关闭了宽厚所街的北门,始用南门。今大门坐北面南,大门是卷棚顶小青瓦屋面的门房,三开间,前有廊柱,进门为三柱间的双坡硬山屋面大厅,厅得四周和门房皆为木隔扇,南墙隔扇上方有如意纹裙板,卷草纹门窗罩,雕刻简洁,保存完好,北墙的木隔扇可开可闭。开则与北戏楼大厅连为一体,满足众人聚会和社戏对空间的需要,闭则自为一厅,可会客宴宾。过隔扇门之后是戏楼,戏楼为五开间六柱进深的广厅建筑,厅的东、西、南皆设有看戏的楼座,戏台东西两侧各设木楼供上下。戏台上方彩画、天花彩绘虽不精细但皆保存尚好。浙闽会馆内的戏楼、大厅、南门等建筑屋面互相连接,高低错落,纵横交叉,浑然一体,雄伟壮观。
浙闽会馆今为济南市汽车工业公司贸易中心用房,是1979年济南市的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浙闽会馆作为济南市唯一保存完整的会馆建筑,使人们研究建筑历史、建筑技术、雕刻彩绘艺术、民俗文化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附近一处老宅已消失
闹市中的浙闽会馆,历经战乱及各种运动,却能保存完好,探究这背后的故事,对于“保卫老宅”来说,或许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金家大院、李家大院和浙闽会馆,是宽厚所街附近三座具有典型意义的民居。与金家大院前些年的摇摇欲坠、李家大院的灰飞烟灭不同,浙闽会馆与它们共同历经战乱及各种运动,但是却一直完好的保存着。
“浙闽会馆确实是济南市保存较好的老建筑,我认为保存完好的原因有这么几个。”在这里在这里生活了大半辈子的王师傅说,“一是1979年就成为了济南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且在20世纪80年代,济南市政府曾对浙闽会馆进行过维修,2007年经济南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多方筹措资金,投资300万元修缮后作为老干部活动中心。”按照王师傅的说法,政府的重视和房屋所有单位的维护是浙闽会馆保存完好的重要原因。
在浙闽会馆大门外,齐鲁网记者看到了“济南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浙闽会馆 济南市革命委员会一九七九年九月三日公佈 济南市人民政府立”的字样,还有“济南市国资委慈善分会济南慈善总会”字样的牌匾,以及门前树立的“济南老年大学国资委分校”和“济南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老干部活动中心”字样的牌子。
一百多年来,见证了济南变迁的浙闽会馆被完整的保存了下来,未来,它还将继续见证着这座城特别是“老宅子”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