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博物馆"与共和国同命运全国巡展"在济南举办
作者 邢燕子
3月4日,在全国政协经济、农业界别联组会上,李克强总理以代表身份参加讨论、审议,回忆起了自己的“知青”岁月。“当年我在安徽凤阳插队,当过生产队的‘头儿’,也当过大队支部书记。”李克强说,“当时我每天起得很早、睡得很晚,生产队每个人的生产任务,这个人插秧、那个人挑担子,都安排得无一遗漏。”
但即便是这样,村里人还是吃不饱。李克强回忆说,生产队缺粮严重的时候,他甚至需要拿大队的公章,给村里的妇女儿童开“逃春荒”的证明。“结果呢,承包制一推开,生产队基本不管了,农民自己种田,想种什么、该种什么,自己来谋划,温饱问题几年内就解决了!”回想起当年,李克强连连感叹,“过去30年的经验证明,改革确实是最大的红利,因为它调动了千千万万人的积极性,激发了市场的活力,也释放了社会的创造力。”
这段回忆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也让很多上了年纪的人产生了共鸣和感慨。
知青,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也是一个具有时代感的名词。就在上周六,一场名为“与共和国同命运”的知青博物馆全国巡展在济南市博物馆正式开幕。
周末两天,济南市博物馆成为济南的一个热点,众多中老年人,尤其是当年的知青涌进博物馆,满怀激动之情地观看展览,在每一件展品前都驻足仔细观看,同当年的战友交流、议论,重温那段让他们终身难忘的岁月。
随着时光的流逝,渐行渐远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已经成为历史。但历史不能忘记1700万中国知青对开发建设祖国边疆农村的伟大贡献;不能忘记知识青年美好的追求在重重考验的撞击下放射出的耀眼的光辉;不能忘记来自各大城市知识青年的涌入,迅速改变了这些地区的闭塞环境,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文化资源、人生价值,跨越式改变了这些地区的文化生活和人的素质。这是知识青年贡献中极为浓重的一笔,极大地加快了这些地区现代化的进程。改革开放后,中国知青带着主人翁的责任感,以在艰苦环境中(炼出的坚强意志,克服重重困难,创业再创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的中坚和栋梁。
本次展览就是为纪念这一历史,弘扬知青精神,为山东知青送来一份知青历史文化大餐而特别举办的,也是知青博物馆“与共和国同命运全国巡展”继上海、北京、天津展后来到的第四个城市。展览将于3月27日结束。
本次展览由山东省中华文化促进会、济南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中共黑河市委员会、黑河市人民政府主办,黑龙江省文化厅指导,济南市博物馆、济南五湖四海知青文化发展中心、知青博物馆承办。
本次展览共分“共赴广阔天地”、“谱写闪光青春”、“浴火凤凰”、“改革开放的中坚”、“终生不了情”五个部分,展出图板160余幅,实物500余件。从多角度展示了中国1700万知青担负建设祖国边疆农村的历史责任,在红土地、黄土地、黑土地、大草原、大戈壁战天斗地的光辉历史,再现了广大知青在改革开放征程中创造出的辉煌业绩。
犁杖、簸箕、木箱、口琴……这些在如今的年轻人看来十分陌生的东西,在很多知青眼里却十分熟悉亲切,这些展品都是曾经的知青捐赠给知青博物馆的。还有图版上那些黑白照片中的人和事,也吸引了很多参观者的眼光,他们看着那一幅幅曾经熟悉、曾经经历过的人和事,无不感慨万千,很多人还流下了眼泪。
据知青博物馆馆长刘树新介绍,黑河知青博物馆有馆藏文物3.3万件、史料5000余册,大部分为知青捐赠,本次来到济南展出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办这次巡展,是想还原历史,知青的故事应该被铭记。”馆长刘树新说。本报记者 赵晓林
相关链接
知青
知青是知识青年的简称,广义泛指有知识的青年,一般指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在中国,知青指从1950年代开始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为止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做农民的年轻人,这些人中有很多只获得初中或高中教育。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的总数的估计在约1200万至1800万之间。1979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知青问题的“六条”精神,随后,大量知青通过各种途径返城。
知青博物馆
知青博物馆位于黑龙江省黑河市,占地10.5公顷,建筑面积7100平方米,布展面积6400平方米,于2006年8月1日开工,2009年8月11日竣工开馆,是经国家批准,中宣部确定内容的国内首座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历史为主题的大型展馆。2010年,知青博物馆被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批准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1年,中共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批准该馆纳入全国第三批中央免费开放博物馆。2012年该馆被授予“省级十大精品馆”称号,2013年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