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色“暖”泉城:看济南的人文底色
来源:
680万人,常住济南。
“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无论是水,还是路,人是归宿。一座城市“心中有人”,才有可能和乐或诗意地栖居。
一座城市的人文底色
要看她如何对待弱者
“帮扶困难职工,是我们的本分”
44户困难国有企业,2万多名困难职工,每年到省市的集体信访630多起,纠缠大量官司、债务、信访等敏感问题。
在一些人看来,这无疑是个“马蜂窝”。
济南大易造纸鲁丰纸业党委副书记张群,就深有体会。“一到过年过节,上访的职工就会堵满我们这办公楼楼道。”拖欠职工医疗费、补助金等近800万。一些老员工都离世20年了,丧葬补助金还没着落,孙子帮着来讨。
2013年9月,济南启动帮扶市属困难国企计划,力争三年解难题。有人说,困难国企“老大难”,非济南独有,“新官不理旧账”,何必呢?也有人说,这可是个“烂摊子”,出力不讨好,何苦呢?
济南市委主要领导一锤定音:对职工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决不能熟视无睹、麻木不仁。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的本分!
首先在市直行政经费预算中压缩5%,挤出3500多万,救助职工,连帮三年。成立8个协调大组和44个协调小组,市委书记、市长等做大组长,市相关局委办负责人干小组长。小组成员“自带干粮”进驻企业,到食堂吃饭一律交费。“一年解决问题一年撤,两年解决问题两年撤,解决不了问题不准撤。”
一开始,有职工说风凉话:做做样子,过不了几天,拍拍屁股走人。40多岁的职工刘智慧,也曾这么认为。她父亲2004年患癌症住院,东挪西借凑了10万元治病。人去世10年了,企业还没给报销。而这位单亲妈妈,待岗之后,每月拿二三百块。为了生计,她摆摊卖扎啤到深夜一两点。对这次帮扶,她本不抱啥希望。
出乎意料的是,两个月后,刘智慧拿到了父亲10年前的医疗费。
去年11月底,鲁丰纸业长期拖欠职工的各项费用全部发放。刘智慧清楚记得,她和年迈的母亲,揣着那包钱,坐公交车,一家家去还债,车外天冷,心里很暖。
不仅是鲁丰纸业,44户困难国企2万多名职工,目前已大多领到了拖欠十多年甚至20年的医药费、死亡职工抚恤金等5项费用。
刘智慧的生活之变,折射出济南44家国企之变。济南先啃硬骨头,从外围解职工问题,一企一策,分类实施,确保“方向准确、取得实效、不留后遗症”。济南这44家企业中,9家企业拟实施战略重组,8家企业拟加快调整改造搞活,9家企业拟依法或政策性破产退出,18家企业拟一次性安置职工退出。其中,14家困难国企已完成一次性安置职工工作。
“奋力向好者”有路可走,“扶不上墙者”破产清算。44户困难企业各有其路,2万名困难职工各得其所。
敢捅“马蜂窝”,需要勇气;捅下来还能解决好,考验的是智慧。此次帮扶,不乏质疑声:政府之手,是否伸得过长?
“济南当初已研究过这一问题,并作出了清晰部署。”市属国有困难企业帮扶解困和改革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市国资委副主任孙世会对这一问题有很多话想说。“从44个小组的名称上就可以看出,是叫‘协调组‘,而不是‘工作组’。”这位全程参与方案起草的负责人说,这次政府绝不做包办者。小组成员全部进行经济和法律培训,严禁越俎代庖,必须依法办事。政府做好裁判员,让企业和专业机构发挥最大功能。
帮扶资金上,济南也向市场要方法。国企改革,职工帮扶,清欠费用,济南算了一笔账,大概需要38亿。仅每年从三公经费中挤出三千来万,还远远不够。怎么办?
44户困难国企多属工业企业,有4700多亩优质地块。但这些地多被抵押或冻结。济南给政策,财政先期垫付部分资金,盘活土地,退二进三,至少能释放出数百亿收益。这笔钱不仅实现政府垫付资金收回,还可保证企业和职工长远生计。
帮扶困难国企,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济南国棉一厂职工蔡静还清楚记得那一场座谈会。去年8月29日上午,济南市委主要领导在小鸭集团会议室,专门倾听她与其他7位困难职工的遭遇和诉求。此后,济南邀请4位困难职工代表坐上龙奥大厦会场主席台,诉说酸甜苦辣,台下是全市副市级以上领导干部及44个帮扶组的全体成员。
真心为百姓,百姓怎会不支持?孙世会介绍,困难国企集体上访量,已由以往每年六七百件,锐减到十来件。
帮扶困难国企职工,只是济南为特殊群体解困的一个缩影。
——150万农民工群体,如何让他们融入这座城市?一脸憨厚的马洪亮,从济宁邹城来省城干了13年清洁员,这位农村汉子,去年11月20日被请去参加济南全市农民工大会,给市委书记、市长提意见。就是这次大会上,济南印发了做好新形势下农民工工作的意见:有稳定工作农民工可缴公积金,在济住半年享社区卫生服务,返乡创业可获10万元贷款……
——20万失地农民,如何失地不失未来?上半年,市委半个月召开三次会,专题调研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到百姓中听真话,到一线找问题,求解8个方面的问题。
——30万困难乡村群众,如何脱贫解困?济南组成调研班子,2个月时间到乡村跑。市委主要领导走进全市10多个贫困村,走访几十户贫困户,一起探讨啃下428个困难村这块“硬骨头”的长远之策……
前进的路上,这座城市不会让任何人掉队。
一座城市的精神高度
要看她的文化厚度
“花20元钱,可以看世界顶级的演出”
发展,既要讲物质,也要讲精神。没有文化的城市,不可能是美丽的城市。
济南西部新城,省会大剧院矗立。在这里,每两天就有一场大型演出,而花20块钱,你就能看世界顶尖的艺术演出。高雅艺术“高贵不贵,公益亲民”。
“过去,受场馆所限,有时白天在山东会堂开会,晚上又在那儿看演出,总觉得不对味儿,好像领导随时会出来讲话。一个十艺节,让省会文化场馆脱胎换骨。”一位资深新闻人士这样表达场馆给文化生活带来的变化。
然而,十艺节后,剧院如何运营,才能既不闲置浪费,又实现盈利,还文化惠民?这是个巨大的难题。
向改革要办法。济南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凌安中说,以大剧院为例,济南面向全国公开招标运营者,但附加文化惠民条款。中国对外文化集团竞得8年经营管理权,公司每年要引进不低于180场大型演出,并推出惠民票。
曾是京津之外最重要演艺码头的济南,如今再现曲山艺海盛况。一场场国际水平的演出,把大家的胃口吊了起来。
演艺繁荣的背后,是文化产业勃兴。济南每100家企业中,就有12家是文化企业;投资项目中,每10个就有1个与文化有关。2013年,文化企业从金融市场上获得45亿“血液”,一年长出1000余家企业。
省会大剧院,不只是省会人的剧院;省会文化格局,也不只是济南的文化格局。
“从全国重要省会文化圈看,广州对珠三角、上海对长三角的文化辐射明显。”山东大学中国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昝胜锋教授说,省会文化繁荣带来溢出效应。济南大量文化资源关系周边市乃至全省文化发展。济南与周边市正摒弃“单兵作战”,推动文化产业内生增长与经济圈建设协同共进。
而这也是具体负责运营大剧院的山东中演文化传播公司总经理崔欧所期待的:大剧院运营最好的三个城市北京、上海、广州,人口都超千万,济南只有几百万人,显然无法支撑大剧院运营。文化消费者还要省会都市圈输送。
周末,距省会大剧院不远的群众文化艺术馆里,歌声嘹亮。台上专业老师声乐指导课正在进行。这类“新市民新课堂”公益性艺术辅导,已让36万人受益。这里课程全免费,带着身份证件,就能来报名。不管你是济南人,还是外来人。
文化,正悄悄改变这座城,以及不仅是这座城里的人。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大众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