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分类:最美夕阳红
济南市级非遗项目刻瓷传承人张文成 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王铮 摄
无线电厂工人意外成刻瓷大师
张文成走上刻瓷的道路,纯属偶然。1975年,从部队退役后的他进入无线电厂工作,在一次前往上海学习无线电模具制作的过程中,结识了刻瓷大师杨为义。刻瓷和制作模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精细活儿。杨为义的一番话,点燃了张文成的好奇心。特别是在看到精美的刻瓷作品后,他萌生学习刻瓷的想法。
先刻字,再花鸟,最后人像。刻瓷的第一步,就是要用特殊的铅笔,将所刻内容画在瓷盘上,这对于在部队当了多年文书的张文成来说,毫不费力。听说淄博刻瓷的师傅多,就去当地学习,从简单的刻字开始,到最为复杂的人像,他用了10年的时间。不同的瓷器,凿刻难度也大不相同。烧制瓷器时温度越低就越软,也就容易刻,因为不用频繁地磨刀。他侃侃而谈起来,黑色瓷盘相当难刻,需要刻四五层才能看到白。
要把人物刻得形神兼备,很难。张文成坦言,想刻好人物,一开始就要做好五官定位,需要一定的绘画功底,这关系到表情是否传神、能不能栩栩如生。在刻的过程中,要聚精会神,不能分心,依靠凿刻深浅来表现人物细节。刻瓷是慢工,枯燥且乏味,但可以修身养性,只有耐住性子,刀下方能拿捏自如,恰到好处。
刻瓷40余年落下一身职业病
收心、静气、姿正、锤稳、刀准。多年的刻瓷经验,张文成总结出了一套操作法。不过,也正是日积月累的凿刻,让他落下了一身职业病。常年低头抬着胳膊凿刻,导致我脊椎侧弯,颈椎也不好。他告诉新黄河记者,刻瓷需要目不转睛地盯着一个地方,对眼睛伤害很大,现在他花眼厉害,不戴眼镜几乎看不清东西。
在张文成的作品中,一件《儿行千里母担忧》的瓷盘让他难以忘怀。在一次展览中,一名大学生站在瓷盘面前久久不愿离去。瓷盘上的母亲,像极了在大槐树下送我上大学的母亲。大学生陷入了无限的回忆中。在那一刻,张文成意识到,一件作品,需要饱含感情,只有能触动人心的作品,才称得上是好的作品。
长江后浪推前浪,在刻瓷领域,也是如此。张文成感叹道,传统技艺既具有民族色彩,也凝聚着民族审美的精髓,是传统文化的结晶,希望学生们能将这门古老的技艺传承下去。
耄耋之年的张文成,虽已无法拿起刻刀进行创作,但却从未离开热爱的刻瓷。遍布全国各地的百余名徒弟,将这不朽的技艺传遍天下。
济南打通“带封过户”办理难点
下一篇文章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