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分类:最美夕阳红
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050955
贵州都市报
谭国超,贵州铜仁市印江县刀坝镇兰克寨人,今年70岁,他坚守车家河国家坝渡口摆渡45年,一人一船一河的故事让人动容。
3月27日,记者来到兰克寨村口,老远看见一个老人手里点着香烟,戴着斗笠迎面大步走来。
“他就是谭国超”,一起前往的刀坝镇政府工作人员田标说,老人每天中午吃完饭就前往国家坝渡口,几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人们经常开玩笑地描述:谭国超一人几十年来坚守了“一个国家的坝”。
等候乘客。贵州都市报 图
摆渡,每天20个工分
“老谭,吃完早饭了……”
田标和老人拉着家常般寒暄起来,但老谭也只是简单地回应。
国家坝渡口位于兰克寨下方的车家河,下山的路约1公里,中间还要穿过一片小山林。老谭虽说已70岁高龄,但步伐稳健,速度极快,不一小会与记者一起前往的两名当地工作人员就被老人甩开了一大截。
记者一行紧随其后,不一会工夫下到渡口,到了地方,老人发现没人过河,找来凳子和记者说起了摆渡的事。
老人自己也记不清具体是什么时间就开始渡船了,但上世纪70年代初,兰克寨村下游筑坝修建甘金桥电站,村子下方过河的小道被淹,而这条小道是村里的重要交通要塞,但筑坝后却被淹成了近200多米宽20多米深的深涧。为此,急需一名摆渡人。
谭国超老实本分,待人随和,且水性较好。受村里推荐,他成了兰克寨村摆渡人的不二人选。
“起初,我不太愿意去搞这个活路。”谭国超说,当年在生产队中分工各有不同,他自己每天干着农活能挣到些工分,摆渡到底算不算劳动,他无法确认。了解了谭国超的想法,小组长告诉他,摆渡一天,可挣20个工分,谭国超才打消了顾虑,还未到30岁的他正式上岗。
不成想,这一摆渡就是40余年。
国家坝渡口。贵州都市报 图
一天摆渡200来人
兰克寨村周边有好几个村寨,但山路崎岖,村民往来和学生上学路程都较远。若选择乘船,两小时的路程将缩短为一小时。
在当时,每天20工分对于谭国超来说是一份较为辛苦的工作,一天来往的人络绎不绝,谭国超从早到晚,从春到冬都在河边摆渡。
农村实行土地联产责任承包制后,工分成了过去式。经村里研究同意,谭国超摆渡可收取费用,价格定为5分钱一人。
“最多的一天恐怕收到头10块钱”,谭国超回忆,土地承包后,人们来往两岸的田间,出门赶集和上学的人越来越多,虽然自己没有细数过每天乘船的人有多少,但最多的时候自己可以挣到10来块钱,算相当红火了,日子颇为充裕。
按照老谭的说法,每人收取5分钱的船费,如一天有10块钱的收入,那当天的乘客大约为200人。
这样的说法随后记者在村民的口中得到证实,村民告诉记者,老谭坚守的国家坝渡口是捷径,周边几个村子上千号人都会选择乘船。
“在家没事就困眯子(睡觉),还不如来渡船。”老谭告诉记者,从最早的5分钱到现在的5毛,从当时的木船到现在的铁船,自己也从25岁一干就干到了70岁。10多年前老伴去世,大儿子做木匠,小儿子外出打工,自己心里唯一的牵挂和寄托就在渡船上了。
摆渡拉船有绝招
采访期间,刚好有一村民要过河办事,老谭走下码头的数十个台阶,把拴在岸边的船轻轻一推,村民走上船。这时记者才发现,老谭渡船不是划,而是拉。
在渡口的河面上,一根电缆绳被拴在两岸边上的高处,老谭渡的船就是靠这根绳索牵引于两岸,船被推下水后,老谭用一根长约3米的木棍轻轻一拨,船就离了岸。此时老谭将电缆绳拾起在手中,一把一把地拉开,船顺势向河对岸靠去。
虽然看上去简单,但记者发现,老谭的这艘船有些名堂。船头处,老谭用铁丝绑成钩形,牵引船的电缆绳被放在上面。老谭告诉记者,这是定航器,有了这个钩,船就不会因为大风或水流而改变航向。
“这个坨坨是拿来调头的”,老谭指着船上的一个圆形铁柱说,当船靠岸后要调头返回,只要将拉穿的绳子靠在铁柱一侧用力一拉,船就会以圆柱为圆心360° 开动,从而实现调头。
和记者一同前往的两名当地工作人员看到老谭的这番介绍,不由自主地发出赞叹声 。老谭自己乐呵地说道:“你以为……”
码头边,准时守候
“小学是4点半,初中5点。”说起接送学生,老人心里早就制定好准点的出行表。每周五下午放学后,老谭准时将船渡到对岸把学生接回家。
老人介绍,40多年来他接送的人过万,这其中学生占据了不小的数目。但最近10年来,交通越来越便利,乡亲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大家外出都会坐车,接送学生的数量也慢慢变少。
“现在我们村里也还有十几个学生”,老谭说,这么多年来,经他接送的学生,大多外出打工,有的在县城当起了教师,都从兰克寨走了出去。如今村里还有十几个娃娃在上学,老谭表示一到周五和周日他就准时守候在码头,看着孩子一个一个上船、下船、离开……
“上个礼拜就只接了一个学生”,老谭说,上周末恰逢赶集,因为父母前去探望,大多孩子都没有回村里。那一天老谭所等待的孩子中就只有一人回村。即便那样,老谭还是准时守候着。
采访即将结束,告别了依旧在码头上守候的老谭。田标告诉记者,车家河湿地公园的建设项目已经批复,老谭所在的码头也在建设范围内,加之老谭上了年纪,或许再过几年,老谭就不会再拉船了。
贵州都市报
谭国超,贵州铜仁市印江县刀坝镇兰克寨人,今年70岁,他坚守车家河国家坝渡口摆渡45年,一人一船一河的故事让人动容。
3月27日,记者来到兰克寨村口,老远看见一个老人手里点着香烟,戴着斗笠迎面大步走来。
“他就是谭国超”,一起前往的刀坝镇政府工作人员田标说,老人每天中午吃完饭就前往国家坝渡口,几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人们经常开玩笑地描述:谭国超一人几十年来坚守了“一个国家的坝”。
等候乘客。贵州都市报 图
摆渡,每天20个工分
“老谭,吃完早饭了……”
田标和老人拉着家常般寒暄起来,但老谭也只是简单地回应。
国家坝渡口位于兰克寨下方的车家河,下山的路约1公里,中间还要穿过一片小山林。老谭虽说已70岁高龄,但步伐稳健,速度极快,不一小会与记者一起前往的两名当地工作人员就被老人甩开了一大截。
记者一行紧随其后,不一会工夫下到渡口,到了地方,老人发现没人过河,找来凳子和记者说起了摆渡的事。
老人自己也记不清具体是什么时间就开始渡船了,但上世纪70年代初,兰克寨村下游筑坝修建甘金桥电站,村子下方过河的小道被淹,而这条小道是村里的重要交通要塞,但筑坝后却被淹成了近200多米宽20多米深的深涧。为此,急需一名摆渡人。
谭国超老实本分,待人随和,且水性较好。受村里推荐,他成了兰克寨村摆渡人的不二人选。
“起初,我不太愿意去搞这个活路。”谭国超说,当年在生产队中分工各有不同,他自己每天干着农活能挣到些工分,摆渡到底算不算劳动,他无法确认。了解了谭国超的想法,小组长告诉他,摆渡一天,可挣20个工分,谭国超才打消了顾虑,还未到30岁的他正式上岗。
不成想,这一摆渡就是40余年。
国家坝渡口。贵州都市报 图
一天摆渡200来人
兰克寨村周边有好几个村寨,但山路崎岖,村民往来和学生上学路程都较远。若选择乘船,两小时的路程将缩短为一小时。
在当时,每天20工分对于谭国超来说是一份较为辛苦的工作,一天来往的人络绎不绝,谭国超从早到晚,从春到冬都在河边摆渡。
农村实行土地联产责任承包制后,工分成了过去式。经村里研究同意,谭国超摆渡可收取费用,价格定为5分钱一人。
“最多的一天恐怕收到头10块钱”,谭国超回忆,土地承包后,人们来往两岸的田间,出门赶集和上学的人越来越多,虽然自己没有细数过每天乘船的人有多少,但最多的时候自己可以挣到10来块钱,算相当红火了,日子颇为充裕。
按照老谭的说法,每人收取5分钱的船费,如一天有10块钱的收入,那当天的乘客大约为200人。
这样的说法随后记者在村民的口中得到证实,村民告诉记者,老谭坚守的国家坝渡口是捷径,周边几个村子上千号人都会选择乘船。
“在家没事就困眯子(睡觉),还不如来渡船。”老谭告诉记者,从最早的5分钱到现在的5毛,从当时的木船到现在的铁船,自己也从25岁一干就干到了70岁。10多年前老伴去世,大儿子做木匠,小儿子外出打工,自己心里唯一的牵挂和寄托就在渡船上了。
摆渡拉船有绝招
采访期间,刚好有一村民要过河办事,老谭走下码头的数十个台阶,把拴在岸边的船轻轻一推,村民走上船。这时记者才发现,老谭渡船不是划,而是拉。
在渡口的河面上,一根电缆绳被拴在两岸边上的高处,老谭渡的船就是靠这根绳索牵引于两岸,船被推下水后,老谭用一根长约3米的木棍轻轻一拨,船就离了岸。此时老谭将电缆绳拾起在手中,一把一把地拉开,船顺势向河对岸靠去。
虽然看上去简单,但记者发现,老谭的这艘船有些名堂。船头处,老谭用铁丝绑成钩形,牵引船的电缆绳被放在上面。老谭告诉记者,这是定航器,有了这个钩,船就不会因为大风或水流而改变航向。
“这个坨坨是拿来调头的”,老谭指着船上的一个圆形铁柱说,当船靠岸后要调头返回,只要将拉穿的绳子靠在铁柱一侧用力一拉,船就会以圆柱为圆心360° 开动,从而实现调头。
和记者一同前往的两名当地工作人员看到老谭的这番介绍,不由自主地发出赞叹声 。老谭自己乐呵地说道:“你以为……”
码头边,准时守候
“小学是4点半,初中5点。”说起接送学生,老人心里早就制定好准点的出行表。每周五下午放学后,老谭准时将船渡到对岸把学生接回家。
老人介绍,40多年来他接送的人过万,这其中学生占据了不小的数目。但最近10年来,交通越来越便利,乡亲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大家外出都会坐车,接送学生的数量也慢慢变少。
“现在我们村里也还有十几个学生”,老谭说,这么多年来,经他接送的学生,大多外出打工,有的在县城当起了教师,都从兰克寨走了出去。如今村里还有十几个娃娃在上学,老谭表示一到周五和周日他就准时守候在码头,看着孩子一个一个上船、下船、离开……
“上个礼拜就只接了一个学生”,老谭说,上周末恰逢赶集,因为父母前去探望,大多孩子都没有回村里。那一天老谭所等待的孩子中就只有一人回村。即便那样,老谭还是准时守候着。
采访即将结束,告别了依旧在码头上守候的老谭。田标告诉记者,车家河湿地公园的建设项目已经批复,老谭所在的码头也在建设范围内,加之老谭上了年纪,或许再过几年,老谭就不会再拉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