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分类:最美夕阳红
http://shehui.firefox.163.com/15/0803/0 ... RYLQM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图为8月2日,乡村医生陈永根走在龙泉驿区山泉乡红花村山路上。
一身白大褂,一根拐杖,一个药箱,这是成都龙泉驿区山泉镇红花村村民们最熟悉、最暖心的身影。他就是红花村卫生所的医生陈永根。过去30年里,陈永根在崎岖的山路上来来回回,为村民们看病,这条出诊路超过了十万里。
8月2日,54岁的陈永根又背上他的药箱出发了。自从村里修上了水泥路、爱心企业为他安上了义肢,陈永根的出诊路方便了不少。这条走过无数遍的山路,还要走多久?陈永根也不知道,“走到走不动的时候吧!”
拄拐杖走山路 曾差点摔下山沟
陈永根是村卫生站唯一的医生。8月2日上午,记者来到红花村时,他正准备去四组上门出诊,周日对于他来说,跟平常没有任何区别。
右肩挎着药箱,左臂撑着拐杖,三十年来,陈永根的装束几乎没有改变,头发却从黑色变成了银白。
从卫生站到四组,三里的距离,30多摄氏度的高温,陈永根一瘸一拐地走着,额头上渗出了汗水。虽然去年安上了义肢,可以和正常人一样独立行走,每次要走山路时,陈永根还是习惯“独腿”,“下坡的时候,脚掌和地面不能很好的贴合,反而还不如拄着拐杖好走。”
通往四组山脚下几户人家的道路,是一条坡度超过45°的泥巴路,陈永根拄着拐杖,小心地挪动着脚步。脚下的泥土滑落,他赶紧将拐杖往后一撑,努力地稳定身体。“没事,没事。”记者上前扶住他,他淡定地笑了笑,“以前摔跤摔多了。”
去年2月的一个夜晚,11组的傅成芳老人突发肺气肿,接到电话后,陈永根顾不得漫天大雪,抓起电筒就往老人家里赶。半路上,他不小心踩空摔倒,旁边就是深深的山沟,幸好,一个树桩挡住了他。
平均日行十里 30年走过十万里
红花村位于龙泉山的一个山沟里,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散地居住着600多户村民。离卫生站最远的5组,要走十多里山路才能到达。
2008年前,卫生站还未成立,村民一打电话,无论是正在吃饭,还是已经休息,陈永根都要上门出诊。那个时候,他几乎天天都要拄着拐杖翻山越岭,左手手掌磨出了厚厚的老茧。
从医三十年来,走过了多少山路,陈永根没有算过,但村支书赵祯明和村民们却看在眼里。“平均每天要走上十里路,30年来,走过的山路不下十万里。”赵祯明说。
近几年,陈永根走过的泥巴路变成了平整的水泥路,越来越多的村民家有了摩托车、小汽车,随着交通的便利,他出诊的时候越来越少。不过,那个一瘸一拐的身影还是常常出现在山路上。“有些老人行动不方便,怎么能让他们上我这里来呢?”
走十里山路探访患者,陈永根说走就走,可距离卫生所只有三里路的家,他却几乎只有春节时才回去,“万一有人来看病怎么办?”
拒绝医院邀请 熟记151位老人的病情
住在5组的94岁老人陈安县患有高血压,他是村上年龄最大的患者。每隔一段时间,陈永根就会上门为他查血压,给他送药。去的路上,都是下坡路,差不多半个小时就可走到,可回来时,就要走上近两个钟头。在红花村,陈安县这样的“重点关注”对象还有151个,他们都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老人。不用翻病历,陈永根对他们的情况也了如指掌。
对于一些家庭困难的老人,陈永根常常为他们减免医药费,“村里人挣钱不容易。”陈永根两岁时,患上骨髓炎,父亲抱着他四处求医,几乎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这次的经历,让他失去了左小腿,也让他深知村民们看病不易。
虽然对病人十分慷慨,哥哥陈永金却很清楚,弟弟其实一个月的收入只有三四百元。即便如此,陈永根还是婉言拒绝了龙泉驿区一家私人医院的多次邀请。他说,“我的名字里有个‘根’字,我要永远扎根在这里。”
从未想过退休 有人接班前他会一直干下去
从小在红花村长大,20岁时,从龙泉卫生学校毕业的陈永根选择回到家乡,成为一名乡村医生。在此之前,红花村没有医生,村民们要看病,必须走十多里山路到山泉镇上去。
74岁的谢国珍老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她就住在卫生站对面,平时一有不舒服就会找到陈永根。“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找到陈医生,他决不会推脱。”谢国珍说,只要看到陈永根,就会觉得很放心。
村上1500多户村民,不少都和谢国珍有同样感受。行医34年,陈永根和村民们之间也不仅仅是医生和病人的关系,他们更像朋友。
在用上铝合金拐杖前,陈永根都是自己用树枝做拐杖。每天都在山路上行走,拐杖一年就要走断一根,由于行动不便,村民们都会主动帮他砍树枝。骑车或者开车的村民,看到陈永根出诊,总会主动捎他一程。
陈永根说,他从未想过何时退休,至少在有其他医生接班前,他都会一直干下去。“那么多人要看病,没有医生不得行。”看着面前的大山,陈永根将药箱带往肩上拉了拉,继续前行。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图为8月2日,乡村医生陈永根走在龙泉驿区山泉乡红花村山路上。
一身白大褂,一根拐杖,一个药箱,这是成都龙泉驿区山泉镇红花村村民们最熟悉、最暖心的身影。他就是红花村卫生所的医生陈永根。过去30年里,陈永根在崎岖的山路上来来回回,为村民们看病,这条出诊路超过了十万里。
8月2日,54岁的陈永根又背上他的药箱出发了。自从村里修上了水泥路、爱心企业为他安上了义肢,陈永根的出诊路方便了不少。这条走过无数遍的山路,还要走多久?陈永根也不知道,“走到走不动的时候吧!”
拄拐杖走山路 曾差点摔下山沟
陈永根是村卫生站唯一的医生。8月2日上午,记者来到红花村时,他正准备去四组上门出诊,周日对于他来说,跟平常没有任何区别。
右肩挎着药箱,左臂撑着拐杖,三十年来,陈永根的装束几乎没有改变,头发却从黑色变成了银白。
从卫生站到四组,三里的距离,30多摄氏度的高温,陈永根一瘸一拐地走着,额头上渗出了汗水。虽然去年安上了义肢,可以和正常人一样独立行走,每次要走山路时,陈永根还是习惯“独腿”,“下坡的时候,脚掌和地面不能很好的贴合,反而还不如拄着拐杖好走。”
通往四组山脚下几户人家的道路,是一条坡度超过45°的泥巴路,陈永根拄着拐杖,小心地挪动着脚步。脚下的泥土滑落,他赶紧将拐杖往后一撑,努力地稳定身体。“没事,没事。”记者上前扶住他,他淡定地笑了笑,“以前摔跤摔多了。”
去年2月的一个夜晚,11组的傅成芳老人突发肺气肿,接到电话后,陈永根顾不得漫天大雪,抓起电筒就往老人家里赶。半路上,他不小心踩空摔倒,旁边就是深深的山沟,幸好,一个树桩挡住了他。
平均日行十里 30年走过十万里
红花村位于龙泉山的一个山沟里,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散地居住着600多户村民。离卫生站最远的5组,要走十多里山路才能到达。
2008年前,卫生站还未成立,村民一打电话,无论是正在吃饭,还是已经休息,陈永根都要上门出诊。那个时候,他几乎天天都要拄着拐杖翻山越岭,左手手掌磨出了厚厚的老茧。
从医三十年来,走过了多少山路,陈永根没有算过,但村支书赵祯明和村民们却看在眼里。“平均每天要走上十里路,30年来,走过的山路不下十万里。”赵祯明说。
近几年,陈永根走过的泥巴路变成了平整的水泥路,越来越多的村民家有了摩托车、小汽车,随着交通的便利,他出诊的时候越来越少。不过,那个一瘸一拐的身影还是常常出现在山路上。“有些老人行动不方便,怎么能让他们上我这里来呢?”
走十里山路探访患者,陈永根说走就走,可距离卫生所只有三里路的家,他却几乎只有春节时才回去,“万一有人来看病怎么办?”
拒绝医院邀请 熟记151位老人的病情
住在5组的94岁老人陈安县患有高血压,他是村上年龄最大的患者。每隔一段时间,陈永根就会上门为他查血压,给他送药。去的路上,都是下坡路,差不多半个小时就可走到,可回来时,就要走上近两个钟头。在红花村,陈安县这样的“重点关注”对象还有151个,他们都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老人。不用翻病历,陈永根对他们的情况也了如指掌。
对于一些家庭困难的老人,陈永根常常为他们减免医药费,“村里人挣钱不容易。”陈永根两岁时,患上骨髓炎,父亲抱着他四处求医,几乎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这次的经历,让他失去了左小腿,也让他深知村民们看病不易。
虽然对病人十分慷慨,哥哥陈永金却很清楚,弟弟其实一个月的收入只有三四百元。即便如此,陈永根还是婉言拒绝了龙泉驿区一家私人医院的多次邀请。他说,“我的名字里有个‘根’字,我要永远扎根在这里。”
从未想过退休 有人接班前他会一直干下去
从小在红花村长大,20岁时,从龙泉卫生学校毕业的陈永根选择回到家乡,成为一名乡村医生。在此之前,红花村没有医生,村民们要看病,必须走十多里山路到山泉镇上去。
74岁的谢国珍老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她就住在卫生站对面,平时一有不舒服就会找到陈永根。“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找到陈医生,他决不会推脱。”谢国珍说,只要看到陈永根,就会觉得很放心。
村上1500多户村民,不少都和谢国珍有同样感受。行医34年,陈永根和村民们之间也不仅仅是医生和病人的关系,他们更像朋友。
在用上铝合金拐杖前,陈永根都是自己用树枝做拐杖。每天都在山路上行走,拐杖一年就要走断一根,由于行动不便,村民们都会主动帮他砍树枝。骑车或者开车的村民,看到陈永根出诊,总会主动捎他一程。
陈永根说,他从未想过何时退休,至少在有其他医生接班前,他都会一直干下去。“那么多人要看病,没有医生不得行。”看着面前的大山,陈永根将药箱带往肩上拉了拉,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