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分类:最美夕阳红
http://news.e23.cn/content/2015-07-26/2 ... 00006
舜网-济南时报
张梅权老人自己缝衣服□
张梅权(中)以前的照片(翻拍)
本版照片均由记者张刚 摄
【人物档案】
张梅权,女,1921年农历二月初一出生,祖籍山东聊城,1930年前后来济。曾在市中区林祥街居住,拆迁后搬入一家老年公寓。经历济南战役,丈夫早亡,育有二子,如今已有孙辈4人、曾孙辈5人,四世同堂。
我是一个命苦的人,也是一个幸运的人。提起自己度过的那些沧桑岁月,95岁的张梅权老人不无感慨。父母早亡、丈夫早亡,让她在命运的大海中独自艰难漂泊。但,也总有温暖的手在狂风暴雨袭来时给她力量。而这些力量也让她可以在风风雨雨95年后,依然微笑着期待每个明天。
【平和乐观】 爱跟老姊妹聊天 自己坐车去逛超市
见到张梅权老人的那天,是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当时她正坐在老年公寓的走廊里,晒着太阳和几位老姊妹聊天。虽然头发已花白,但老人身体依然硬朗,还能自己缝补衣物。
当记者说明来意时,老人乐呵呵地将记者迎进屋,一脸认真地对记者说:你得跟我们公寓的管理员说一声,我不能随便接受采访。看老人那股认真劲儿,记者也乐了,赶忙找到管理员说明了情况,老人这才放下心来。
老人说,她之前所住的林祥街拆迁,她没要房子,拿着补偿款住进了现在这家老年公寓。孩子们年龄也都大了,他们都有自己的生活,住在谁家我都不自在,还不如在老年公寓,有一帮老姊妹可以一起聊天。现在我身体还挺好,公寓门口有华联超市的班车,有时候我还坐车去超市逛逛。张梅权说这些时,脸上都是满满的笑意。
张梅权老人自己单独住在一间面积十几平方米的房间里。房间虽然不大,但收拾得很干净。电视机柜下面的碗筷摞得整整齐齐,柜子旁边放着一个篮子,里面有老人爱吃的水果。老人说,孩子们经常来看她,也给她配了手机,时常给她打电话。
房间的一面墙上,挂着一幅寿字,老人不无骄傲地说,那是她的重孙女在为她祝寿时写的。寿字旁边,挂着一个相框。相框里有几张老照片,还有最近一二十年时间里老人与亲人们的合影。照片里的人很多,老人一一为记者指认。在老人的诉说里,记者也在心中渐渐勾勒出一个形象。她经历了那些炮火连天的岁月,虽不是九死一生,却也坎坷多磨她一个人孤独而坚强地拉扯大两个儿子,虽历经艰辛,如今也儿孙满堂。她乐观、积极、宽容、和善,对这个世界充满感激。
【早年风雨】 幼时父母早亡 战时与弟弟失去联系
1921年,张梅权出生在聊城的一个小村庄里。对于童年,老人的记忆已经不多,只记得母亲在弟弟出生后不久就过世了,父亲后到济南工作,将弟弟带走,而她跟着外婆生活。9岁那年,张梅权老人只身来到济南与父亲团聚,3年后,父亲也过世了。
那时候我父亲已经娶了继母。张梅权老人回忆。老人说,她读过书,这得感谢弟弟。我弟弟那个时候性格很内向,特别害羞,到了上学的年纪,本来家里只送男孩子去上学,可是弟弟非要拉着我一起,如果我不去,他就不上学了。张梅权说。就这样,在弟弟的强烈要求下,张梅权也去了学堂。
父亲去世后,张梅权没有继续上学,而是帮着继母家里家外地打理。1939年,张梅权16岁的弟弟参了军,去实现一个男子汉保家卫国的梦想。张梅权不懂这些,她只知道弟弟当了八路军,要跟着部队闯天下。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中,这意味着她要与她唯一的亲人分开了。
果然,这一别就是十几年。弟弟参军之后,随着大部队到处转移,很快跟家里失去了联系。张梅权不知道自己最牵挂的弟弟在什么地方,有没有缺衣少食,有没有挨饿受冻,甚至不知道他是生是死。
抗日战争中的济南城,并不是那么平静。张梅权记得,曾经有一次他们为了躲避炮火,藏身在小阁楼中。“外面就是枪声、炮声,我们躲在里面,也不敢往外看,等到平静了才敢出来。”在老人的叙述中,仍然可以体味那个惊心动魄的年代。
【战时惊魂】 与死神擦肩而过 子弹曾打在她脚边
后来张梅权结了婚,还有了两个儿子。可是,战争没有结束,弟弟也没有消息,生活的磨难才刚刚开始。
婚后,张梅权努力做着一位贤妻良母。“那个时候一大家子一起住,公公婆婆都住在一块,旧式家庭规矩森严,媳妇都是不能上桌吃饭的。”张梅权说,“不过,我的公公婆婆对我都很好。”张梅权回忆,她和丈夫婚前没有见过面。“那个时候都是父母做主,哪有什么自由恋爱,不过我丈夫对我还是很好的。”张梅权说,“他当时在一所学校教书,挺有学问,我大事小事都听他的。”
可是,婚后的甜蜜并没有维持太久。有一天,丈夫突然觉得腿部不适,后来越来越严重,疼到没法走路。“后来有医生说,这病叫什么‘骨结核’,如果要治疗,必须截肢。”张梅权说。或许是旧式的思想观念难以改变,张梅权的丈夫坚决反对截肢。
丈夫养病期间,赶上了济南战役,他们所住的林祥街有可能被炮火攻击,张梅权便带着丈夫和孩子到华山附近的一个小村庄避难。到了那里的第一晚,张梅权就跟死神擦肩而过。“当时院子里在烧水,水烧开后我去院里提水,结果一颗子弹就打在我脚边。”张梅权说。
后来发现带的粮食和衣服不够,张梅权又趁晚上回家去拿。“一路上看到不少尸体,天上的飞机飞得很低,嗡嗡地声音很大。路边的解放军做好伪装在墙根下一字排开,他们看我走在马路上,一直叫我趴下,可是我那时候不知道子弹的厉害,还冲着人家笑,现在想想真是很害怕。”张梅权说,“我能平安拿着粮食和衣服回到避难的小村庄,简直是个奇迹。”
【悲喜交加】丈夫重病撒手而去弟弟战后惊喜重逢
济南战役胜利了,可张梅权的丈夫却没有撑过去,30岁冒头便撒手人寰。那一年,张梅权的大儿子8岁、小儿子3岁。张梅权只能靠给别人洗洗衣服、干干零活勉强为生。
令人欣慰的是,爱人过世前,张梅权收到了一封信,竟然是失联许久的弟弟寄来的。“弟弟还活着!”虽然当时没有机会见面,但这样一个天大的好消息让张梅权在经历丧夫之痛时多少有些安慰。
“当时家里的门牌号早就变了,我记得那封信是寄过来找不到,退回去又寄过来,好几次才辗转到了我的手上。”张梅权说,“其实我弟弟并不知道家里的情况,他也不确定我们是不是还活着。幸好,姐弟俩在失散十几年后终于团聚。张梅权已经回忆不起来见面的时候到底是什么场景,弟弟回过一趟家,将他的一个孩子托付给张梅权,很快又随着部队去了其他地方。
之后,张梅权被安排到被服厂做女工,后来又转到篷布厂,每个月也有了固定收入。
后来的日子就变得轻松起来,弟弟去了成都军区,定居成都。姐弟俩虽然不常见面,但也一直保持联系,弟弟的孩子们每年也都来看她。儿子们慢慢都大了,娶了媳妇,又有了孩子。50岁那年,张梅权退了休,先是帮着大儿子看孩子,又帮着小儿子照顾孩子。
“我从来没有想过再嫁人,忙忙碌碌这么多年,也就这样过来了。”张梅权乐呵呵地说,“真的要感谢国家、感谢党,把我们从战争中解救出来,才有了今天的好日子。”老人一直在重复这句话,对于她来说,这是她的信仰。
舜网-济南时报
张梅权老人自己缝衣服□
张梅权(中)以前的照片(翻拍)
本版照片均由记者张刚 摄
【人物档案】
张梅权,女,1921年农历二月初一出生,祖籍山东聊城,1930年前后来济。曾在市中区林祥街居住,拆迁后搬入一家老年公寓。经历济南战役,丈夫早亡,育有二子,如今已有孙辈4人、曾孙辈5人,四世同堂。
我是一个命苦的人,也是一个幸运的人。提起自己度过的那些沧桑岁月,95岁的张梅权老人不无感慨。父母早亡、丈夫早亡,让她在命运的大海中独自艰难漂泊。但,也总有温暖的手在狂风暴雨袭来时给她力量。而这些力量也让她可以在风风雨雨95年后,依然微笑着期待每个明天。
【平和乐观】 爱跟老姊妹聊天 自己坐车去逛超市
见到张梅权老人的那天,是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当时她正坐在老年公寓的走廊里,晒着太阳和几位老姊妹聊天。虽然头发已花白,但老人身体依然硬朗,还能自己缝补衣物。
当记者说明来意时,老人乐呵呵地将记者迎进屋,一脸认真地对记者说:你得跟我们公寓的管理员说一声,我不能随便接受采访。看老人那股认真劲儿,记者也乐了,赶忙找到管理员说明了情况,老人这才放下心来。
老人说,她之前所住的林祥街拆迁,她没要房子,拿着补偿款住进了现在这家老年公寓。孩子们年龄也都大了,他们都有自己的生活,住在谁家我都不自在,还不如在老年公寓,有一帮老姊妹可以一起聊天。现在我身体还挺好,公寓门口有华联超市的班车,有时候我还坐车去超市逛逛。张梅权说这些时,脸上都是满满的笑意。
张梅权老人自己单独住在一间面积十几平方米的房间里。房间虽然不大,但收拾得很干净。电视机柜下面的碗筷摞得整整齐齐,柜子旁边放着一个篮子,里面有老人爱吃的水果。老人说,孩子们经常来看她,也给她配了手机,时常给她打电话。
房间的一面墙上,挂着一幅寿字,老人不无骄傲地说,那是她的重孙女在为她祝寿时写的。寿字旁边,挂着一个相框。相框里有几张老照片,还有最近一二十年时间里老人与亲人们的合影。照片里的人很多,老人一一为记者指认。在老人的诉说里,记者也在心中渐渐勾勒出一个形象。她经历了那些炮火连天的岁月,虽不是九死一生,却也坎坷多磨她一个人孤独而坚强地拉扯大两个儿子,虽历经艰辛,如今也儿孙满堂。她乐观、积极、宽容、和善,对这个世界充满感激。
【早年风雨】 幼时父母早亡 战时与弟弟失去联系
1921年,张梅权出生在聊城的一个小村庄里。对于童年,老人的记忆已经不多,只记得母亲在弟弟出生后不久就过世了,父亲后到济南工作,将弟弟带走,而她跟着外婆生活。9岁那年,张梅权老人只身来到济南与父亲团聚,3年后,父亲也过世了。
那时候我父亲已经娶了继母。张梅权老人回忆。老人说,她读过书,这得感谢弟弟。我弟弟那个时候性格很内向,特别害羞,到了上学的年纪,本来家里只送男孩子去上学,可是弟弟非要拉着我一起,如果我不去,他就不上学了。张梅权说。就这样,在弟弟的强烈要求下,张梅权也去了学堂。
父亲去世后,张梅权没有继续上学,而是帮着继母家里家外地打理。1939年,张梅权16岁的弟弟参了军,去实现一个男子汉保家卫国的梦想。张梅权不懂这些,她只知道弟弟当了八路军,要跟着部队闯天下。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中,这意味着她要与她唯一的亲人分开了。
果然,这一别就是十几年。弟弟参军之后,随着大部队到处转移,很快跟家里失去了联系。张梅权不知道自己最牵挂的弟弟在什么地方,有没有缺衣少食,有没有挨饿受冻,甚至不知道他是生是死。
抗日战争中的济南城,并不是那么平静。张梅权记得,曾经有一次他们为了躲避炮火,藏身在小阁楼中。“外面就是枪声、炮声,我们躲在里面,也不敢往外看,等到平静了才敢出来。”在老人的叙述中,仍然可以体味那个惊心动魄的年代。
【战时惊魂】 与死神擦肩而过 子弹曾打在她脚边
后来张梅权结了婚,还有了两个儿子。可是,战争没有结束,弟弟也没有消息,生活的磨难才刚刚开始。
婚后,张梅权努力做着一位贤妻良母。“那个时候一大家子一起住,公公婆婆都住在一块,旧式家庭规矩森严,媳妇都是不能上桌吃饭的。”张梅权说,“不过,我的公公婆婆对我都很好。”张梅权回忆,她和丈夫婚前没有见过面。“那个时候都是父母做主,哪有什么自由恋爱,不过我丈夫对我还是很好的。”张梅权说,“他当时在一所学校教书,挺有学问,我大事小事都听他的。”
可是,婚后的甜蜜并没有维持太久。有一天,丈夫突然觉得腿部不适,后来越来越严重,疼到没法走路。“后来有医生说,这病叫什么‘骨结核’,如果要治疗,必须截肢。”张梅权说。或许是旧式的思想观念难以改变,张梅权的丈夫坚决反对截肢。
丈夫养病期间,赶上了济南战役,他们所住的林祥街有可能被炮火攻击,张梅权便带着丈夫和孩子到华山附近的一个小村庄避难。到了那里的第一晚,张梅权就跟死神擦肩而过。“当时院子里在烧水,水烧开后我去院里提水,结果一颗子弹就打在我脚边。”张梅权说。
后来发现带的粮食和衣服不够,张梅权又趁晚上回家去拿。“一路上看到不少尸体,天上的飞机飞得很低,嗡嗡地声音很大。路边的解放军做好伪装在墙根下一字排开,他们看我走在马路上,一直叫我趴下,可是我那时候不知道子弹的厉害,还冲着人家笑,现在想想真是很害怕。”张梅权说,“我能平安拿着粮食和衣服回到避难的小村庄,简直是个奇迹。”
【悲喜交加】丈夫重病撒手而去弟弟战后惊喜重逢
济南战役胜利了,可张梅权的丈夫却没有撑过去,30岁冒头便撒手人寰。那一年,张梅权的大儿子8岁、小儿子3岁。张梅权只能靠给别人洗洗衣服、干干零活勉强为生。
令人欣慰的是,爱人过世前,张梅权收到了一封信,竟然是失联许久的弟弟寄来的。“弟弟还活着!”虽然当时没有机会见面,但这样一个天大的好消息让张梅权在经历丧夫之痛时多少有些安慰。
“当时家里的门牌号早就变了,我记得那封信是寄过来找不到,退回去又寄过来,好几次才辗转到了我的手上。”张梅权说,“其实我弟弟并不知道家里的情况,他也不确定我们是不是还活着。幸好,姐弟俩在失散十几年后终于团聚。张梅权已经回忆不起来见面的时候到底是什么场景,弟弟回过一趟家,将他的一个孩子托付给张梅权,很快又随着部队去了其他地方。
之后,张梅权被安排到被服厂做女工,后来又转到篷布厂,每个月也有了固定收入。
后来的日子就变得轻松起来,弟弟去了成都军区,定居成都。姐弟俩虽然不常见面,但也一直保持联系,弟弟的孩子们每年也都来看她。儿子们慢慢都大了,娶了媳妇,又有了孩子。50岁那年,张梅权退了休,先是帮着大儿子看孩子,又帮着小儿子照顾孩子。
“我从来没有想过再嫁人,忙忙碌碌这么多年,也就这样过来了。”张梅权乐呵呵地说,“真的要感谢国家、感谢党,把我们从战争中解救出来,才有了今天的好日子。”老人一直在重复这句话,对于她来说,这是她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