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分类:最美夕阳红
http://news.e23.cn/content/2015-04-21/2 ... 00371
生活日报
舞台上的张存珠。
生活中的张存珠。 记者 于洋 摄
一周前,从本报看到82岁老人张秀晴自做布鞋补贴家用的报道后,一位七旬老人悄悄将600元钱送到历城区老龄办,委托工作人员转交给张秀晴老人。工作人员再三盘问,这位七旬老人才说出自己的名字&mdash&mdash张存珠。对稍微上点年纪的人来讲,张存珠可是一位家喻户晓的相声大师,国家一级演员。
让人倍感意外的是,这位慷慨解囊的老艺术家,却有着不为人知的晚年&mdash&mdash辛酸、艰难的晚年。
所谓豪宅竟是蜗居
两室两房一廊,一间卧室,一间杂物室,一个厨房,一个茅房,一个小走廊,4月17日,在历城广播电视局后的一栋老楼中,74岁的张存珠先生如此形容自己的豪宅。其实,这只是一处总面积40多平方米的蜗居。
张老先生说很温馨,他跟老伴儿很知足。而记者在他的客厅兼卧室里感受到的却是潮冷,阳台也就两平米,窗户很小,几乎是没有什么采光。
先生知道记者要问什么,他好像故意似的,说两句就跑题,跑到相声上,跑到舞台上,时不时还站起来表演一段儿,确实很逗乐,但就是不想聊他的真实生活是怎么样的。
无奈,记者只好摊牌,先生笑笑,终于张嘴了。
常年不离老伴儿半步
老伴儿一直坐在先生半米远的沙发上&mdash&mdash先生家里两个沙发,但其中一个沙发是衣橱,因为实在是没有可以放衣服的地方。
一开始,记者就很纳闷儿,先生的老伴儿为何只有一个表情,且一个多小时下去,一句话也没有,只是坐着,低头看着地板,不管先生说什么,她都旁若无人,只是眼盯着地板。老人身体没问题吧?记者小心问道。没事儿!她什么毛病也没有!先生回答得很干脆。
后来,记者从别处得知,先生的老伴儿是因为几年前的家事儿患上了抑郁症,先生常年不曾离开老伴儿半步。
日子过得挺紧巴
张存珠先生膝下有一男一女两个孩子,本来该是安享晚年的年纪。先生退休金五千元左右,老伴儿两千元左右,在外人看起来极为熨帖。
但是,先生的儿子几年前患重病住院,不仅无法赡养父母,还需要两位老人帮其支付医药费用。
张存珠先生本人又身体不好,前两年曾做过两次心脏手术,手术费花了20多万元。加之先生的颈椎、腰椎病,以及老伴儿的抑郁症,现在,先生和老伴儿每个月的医药费和生活费就要花去五千多元,剩下的,还不够帮儿子治病的。
张先生的女儿是下岗职工,说起她,张先生一脸愧疚:现在她是家里的顶梁柱,多亏有她&hellip&hellip
生活困难乐于助人
老爷子是真正的曲艺家,从艺那么多年,获殊荣无数,到老了面子大,过得不好也不说,自己一个人扛着。芙蓉馆馆主李涛说,先生从来不说自己的晚年过得不好,不问不说,问也不说。按辈分我叫老爷子三哥,那么多年我最了解他。
李涛嘴里的忍不住,是前段时间老爷子拉着老伴儿到历城区老龄委送了六百块钱,这六百元是要转交给贫困老人张秀晴,李涛说,如果不是从报纸上看到这件事,他可能永远也不知道。我当时就给他打电话去了,我就责问他,他自己生活那么困难,还要去救济别人,我说他才是需要被救济的人。先生笑着跟李涛说,他跟老伴儿还能吃饭,但是张秀晴困难多了。
演出从不提报酬
李涛说,对于三哥,这些年极为惭愧,芙蓉馆作为民间相声团体,也是济南唯一的规模相声团体,坚持了那么多年,甚至现在在山东剧院以一天一场的频率演出,但还是入不敷出。当然,先生从来没有跟李涛提过任何报酬的事情。
但他必须要来,不来就难受,三哥离不开舞台。”李涛低下头,说:如果芙蓉馆关了,这些老先生们可能真就没有地方去了。”他说,这也是他要坚持下去的重要原因。
先生说,李涛一家是他生活上、心灵上最大的依靠了,平日里的生活,没少得到一家人的支持。特别是李涛的一双儿女五龙、四凤,先生几乎三句离不开这对孩子。“孩子们管我叫三大爷,特别亲我。”先生说起来格外幸福,好像又找到了一个心灵的港湾,又找到了一个有温度的家。
曲艺大家 半个世纪说相声 作品全在脑子里
先生说,从14岁开始,他从艺已经半个多世纪,曲艺几乎成了他人生的全部。
先生早早就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演员,曾长期担任济南市曲艺团副团长、济南市曲艺家协会理事。作为中国四门抱曲艺大师金文声先生的义子,拜于相声大师袁佩楼先生门下。一直到今天,他还活跃在山东剧院芙蓉馆相声小剧场的舞台上,天天说书,未曾落下一天。
李涛这样评价:“他一上台就不是自己了,必须得‘拉着’他,不然一两个小时就下去了,谁叫也停不下。”李涛担心先生身体受不住,规定先生每天只能说半个小时,当然,先生每次都是被安排到最后演出,先生一鞠躬退场,整个演出就结束了。
常人不熟悉的是,先生还是一位礼仪庆典专家与民俗学者,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与罗广兴、华青(谢治藩)一同被誉为泉城济南三大名嘴司仪。先生说,他家的司仪胸花最少也有上千个了。
先生经典作品无数,但是他说没人能找到他作品的文稿。“都在我脑子里,哪儿都没有。”先生作品多是历史典故、人物故事,用他的话说,他的相声从来没有“葱姜蒜”,绝不轻佻,“刺激”下听众,接着进高潮、出包袱。先生最得意的是他自己写的作品,正史和“野史”相融,就成了张存珠特有的故事,百听不厌。
采访手记 台上送欢乐幕后是苦闷
□记者 于洋 实习生 任婷
先生自己也承认,一上台,完全就换了一个人一样。在记者多次“试探下”,他说出了一句让人格外心酸的话:“我台上就是演员,这是我的工作,给买票的观众送去快乐。但我一下台,在幕后其实是很苦闷的。”
先生举了这样一个例子:“白天在家也没事儿,坐在哪儿都不行,电视更是看不进去,实在是难受。”每每到这个时候,先生就会拉着老伴儿去坐公交车,没有目的地,只是一圈一圈地转,他说,这种方式最容易消磨时间。
先生说,他喜欢的东西很“偏”,记者也发现先生屋子里挂着先生自己写的字——“想开了是天堂,想不开是地狱”。
但是,让记者没想到的是,先生最大的苦闷,不是来自家庭的负担,而是他怕老——准确地说,是他怕老了以后就不能再登台了。后来,记者也从别处得知,先生上台前要吃六片速效救心丸。“这跟你迟迟不想整理文稿有关系吗?听说有人建议您起码整理一本《张存珠笑话集》。”记者问。
先生答:“我一直有那么个结儿打不开,我就是觉得一个艺人要是开始整理他这辈子的收获的时候,人就‘差不多’了,我还不想‘差不多’,我还想多演两年。”先生说这句话时,语气突然低了很多。
他说,就像抛上去的硬币,谁都不会知道被压在后面的那一面是什么。
生活日报
舞台上的张存珠。
生活中的张存珠。 记者 于洋 摄
一周前,从本报看到82岁老人张秀晴自做布鞋补贴家用的报道后,一位七旬老人悄悄将600元钱送到历城区老龄办,委托工作人员转交给张秀晴老人。工作人员再三盘问,这位七旬老人才说出自己的名字&mdash&mdash张存珠。对稍微上点年纪的人来讲,张存珠可是一位家喻户晓的相声大师,国家一级演员。
让人倍感意外的是,这位慷慨解囊的老艺术家,却有着不为人知的晚年&mdash&mdash辛酸、艰难的晚年。
所谓豪宅竟是蜗居
两室两房一廊,一间卧室,一间杂物室,一个厨房,一个茅房,一个小走廊,4月17日,在历城广播电视局后的一栋老楼中,74岁的张存珠先生如此形容自己的豪宅。其实,这只是一处总面积40多平方米的蜗居。
张老先生说很温馨,他跟老伴儿很知足。而记者在他的客厅兼卧室里感受到的却是潮冷,阳台也就两平米,窗户很小,几乎是没有什么采光。
先生知道记者要问什么,他好像故意似的,说两句就跑题,跑到相声上,跑到舞台上,时不时还站起来表演一段儿,确实很逗乐,但就是不想聊他的真实生活是怎么样的。
无奈,记者只好摊牌,先生笑笑,终于张嘴了。
常年不离老伴儿半步
老伴儿一直坐在先生半米远的沙发上&mdash&mdash先生家里两个沙发,但其中一个沙发是衣橱,因为实在是没有可以放衣服的地方。
一开始,记者就很纳闷儿,先生的老伴儿为何只有一个表情,且一个多小时下去,一句话也没有,只是坐着,低头看着地板,不管先生说什么,她都旁若无人,只是眼盯着地板。老人身体没问题吧?记者小心问道。没事儿!她什么毛病也没有!先生回答得很干脆。
后来,记者从别处得知,先生的老伴儿是因为几年前的家事儿患上了抑郁症,先生常年不曾离开老伴儿半步。
日子过得挺紧巴
张存珠先生膝下有一男一女两个孩子,本来该是安享晚年的年纪。先生退休金五千元左右,老伴儿两千元左右,在外人看起来极为熨帖。
但是,先生的儿子几年前患重病住院,不仅无法赡养父母,还需要两位老人帮其支付医药费用。
张存珠先生本人又身体不好,前两年曾做过两次心脏手术,手术费花了20多万元。加之先生的颈椎、腰椎病,以及老伴儿的抑郁症,现在,先生和老伴儿每个月的医药费和生活费就要花去五千多元,剩下的,还不够帮儿子治病的。
张先生的女儿是下岗职工,说起她,张先生一脸愧疚:现在她是家里的顶梁柱,多亏有她&hellip&hellip
生活困难乐于助人
老爷子是真正的曲艺家,从艺那么多年,获殊荣无数,到老了面子大,过得不好也不说,自己一个人扛着。芙蓉馆馆主李涛说,先生从来不说自己的晚年过得不好,不问不说,问也不说。按辈分我叫老爷子三哥,那么多年我最了解他。
李涛嘴里的忍不住,是前段时间老爷子拉着老伴儿到历城区老龄委送了六百块钱,这六百元是要转交给贫困老人张秀晴,李涛说,如果不是从报纸上看到这件事,他可能永远也不知道。我当时就给他打电话去了,我就责问他,他自己生活那么困难,还要去救济别人,我说他才是需要被救济的人。先生笑着跟李涛说,他跟老伴儿还能吃饭,但是张秀晴困难多了。
演出从不提报酬
李涛说,对于三哥,这些年极为惭愧,芙蓉馆作为民间相声团体,也是济南唯一的规模相声团体,坚持了那么多年,甚至现在在山东剧院以一天一场的频率演出,但还是入不敷出。当然,先生从来没有跟李涛提过任何报酬的事情。
但他必须要来,不来就难受,三哥离不开舞台。”李涛低下头,说:如果芙蓉馆关了,这些老先生们可能真就没有地方去了。”他说,这也是他要坚持下去的重要原因。
先生说,李涛一家是他生活上、心灵上最大的依靠了,平日里的生活,没少得到一家人的支持。特别是李涛的一双儿女五龙、四凤,先生几乎三句离不开这对孩子。“孩子们管我叫三大爷,特别亲我。”先生说起来格外幸福,好像又找到了一个心灵的港湾,又找到了一个有温度的家。
曲艺大家 半个世纪说相声 作品全在脑子里
先生说,从14岁开始,他从艺已经半个多世纪,曲艺几乎成了他人生的全部。
先生早早就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演员,曾长期担任济南市曲艺团副团长、济南市曲艺家协会理事。作为中国四门抱曲艺大师金文声先生的义子,拜于相声大师袁佩楼先生门下。一直到今天,他还活跃在山东剧院芙蓉馆相声小剧场的舞台上,天天说书,未曾落下一天。
李涛这样评价:“他一上台就不是自己了,必须得‘拉着’他,不然一两个小时就下去了,谁叫也停不下。”李涛担心先生身体受不住,规定先生每天只能说半个小时,当然,先生每次都是被安排到最后演出,先生一鞠躬退场,整个演出就结束了。
常人不熟悉的是,先生还是一位礼仪庆典专家与民俗学者,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与罗广兴、华青(谢治藩)一同被誉为泉城济南三大名嘴司仪。先生说,他家的司仪胸花最少也有上千个了。
先生经典作品无数,但是他说没人能找到他作品的文稿。“都在我脑子里,哪儿都没有。”先生作品多是历史典故、人物故事,用他的话说,他的相声从来没有“葱姜蒜”,绝不轻佻,“刺激”下听众,接着进高潮、出包袱。先生最得意的是他自己写的作品,正史和“野史”相融,就成了张存珠特有的故事,百听不厌。
采访手记 台上送欢乐幕后是苦闷
□记者 于洋 实习生 任婷
先生自己也承认,一上台,完全就换了一个人一样。在记者多次“试探下”,他说出了一句让人格外心酸的话:“我台上就是演员,这是我的工作,给买票的观众送去快乐。但我一下台,在幕后其实是很苦闷的。”
先生举了这样一个例子:“白天在家也没事儿,坐在哪儿都不行,电视更是看不进去,实在是难受。”每每到这个时候,先生就会拉着老伴儿去坐公交车,没有目的地,只是一圈一圈地转,他说,这种方式最容易消磨时间。
先生说,他喜欢的东西很“偏”,记者也发现先生屋子里挂着先生自己写的字——“想开了是天堂,想不开是地狱”。
但是,让记者没想到的是,先生最大的苦闷,不是来自家庭的负担,而是他怕老——准确地说,是他怕老了以后就不能再登台了。后来,记者也从别处得知,先生上台前要吃六片速效救心丸。“这跟你迟迟不想整理文稿有关系吗?听说有人建议您起码整理一本《张存珠笑话集》。”记者问。
先生答:“我一直有那么个结儿打不开,我就是觉得一个艺人要是开始整理他这辈子的收获的时候,人就‘差不多’了,我还不想‘差不多’,我还想多演两年。”先生说这句话时,语气突然低了很多。
他说,就像抛上去的硬币,谁都不会知道被压在后面的那一面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