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老人捡废品捐助他人
所属分类:最美夕阳红
  http://www.readmeok.com//2014-3/24_30020
山东商报 通讯员 董智 记者 张梦尧 实习生 朱迪

在历下区燕山街道办事处辖区内,有一位特殊的居民——93岁的于瑞芝老人。也许不是每一位辖区里的居民都认识她,但是辖区里的困难户都多少接受过她的帮助。她自己省吃俭用,把钱捐给需要帮助的人;虽然已经93岁,但她如今依然走街串巷义务帮人治病;她满怀拥军之情,只要有时间,就为部队官兵纳鞋垫,如今已经纳出了几千双……知道于瑞芝老人故事的人,无不被她的大爱之心所感染、感动。

  祖传绝活 义务帮人治病
  
  记者见到于瑞芝老人时,很难把她与93岁高龄联系在一起,老人把白发在脑后扎成一个小结,笑容温暖,精神矍铄,说起话来铿锵有力。于瑞芝老人有一套祖传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绝活,自1990年离休后,她就琢磨着用自己的手艺去帮助那些没钱看病的患者。老人先是尝试着去帮助自己身边的患者治疗,结果每个患者治疗后都反映很好。就这样,于瑞芝治疗腰椎间盘的手艺就一传十,十传百,名气越来越大,来找她看病的人也越来越多。
  “我现在每周二在家给人治病,每周五去七里堡批发市场给人治病,其他时间就是走街串巷……”于瑞芝笑着给大家说。
  有一些外地来的患者,有时当天来,不能往返的,她就让患者住在自己家里; 有些外地患者不好意思,来的时候带点家乡土特产,于瑞芝就让他们再带回去; 还有的患者不能行动,她就亲自到患者家去出诊;直到现在,老人出诊时,一律不让患者开车来接自己,都是用月票乘坐公交车。
  “我自己每个月剩不下几个钱,给人治病咱得保证卫生,光是买酒精和棉球,我的钱也不够。所以我就给我的孩子们说,我什么也不要他们的,光负责每个月给我买酒精棉球就行。”

  拔罐间隙也纳鞋垫 已缝制数千双送给官兵
  
  其实,说起于瑞芝,熟悉她的人最先想到的就是“纳鞋垫”。老人出生于1921年,童年时生活经历极为坎坷,用老人自己的话说就是“好几次死里逃生,多亏了党,才有了我今天的好生活,我就算没日没夜地为党干活也报不完恩情!”
  老人想到了自己童年时练就的手艺——纳鞋垫。一双鞋垫要缝1000多针,老人年纪大了,缝一圈就要一个小时,就是这样一针一线地重复劳动,近十几年来,于瑞芝老人亲手缝制了几千双鞋垫,每逢“八一”建军节、国庆节、抗日战争胜利、长征胜利等特殊节日,她总是亲手缝制上百双鞋垫送到子弟兵的手中。老人纳鞋垫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这么大年纪了,还经常熬夜纳鞋垫。“有时候帮人治病,拔罐需要15分钟,我把这个时间也利用起来纳鞋垫。”即使是在记者采访时,拿起鞋垫,老人忍不住又缝了两针,“我现在要为建党100周年缝300双鞋垫。”老人说,“距离建党100周年还有7年,我要是能缝完最好,要是缝不完,就让我的孩子们帮我缝完!”

  穿5元一双的鞋捡菜叶吃 省下的钱都捐给需要的人
  
  “老人平时省吃俭用,一天只吃两顿饭,以鸡蛋和五谷杂粮为主,平时去赶集,看见扔的菜叶,觉得很浪费,就拿回家洗洗,用水煮煮吃,穿的衣服也都是去市场买最便宜的。”燕山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李光耀介绍说。记者了解到,老人穿的鞋,是她自己从西市场“淘”来的,5元钱一双。“别看便宜,但是跟脚,也结实,这双鞋我都穿了1年了,带网网眼儿的,可我不冷,冬天也穿。”夏天去威海的儿子家避暑,看到小区里有废纸、空饮料瓶,老人也会捡起来,攒多了卖钱。
  老人如此省吃俭用,攒下的钱都干什么了?燕山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邵明英告诉记者:老人把钱都捐了。记者看到,在于瑞芝的家里,有一个她亲手做的爱心捐款箱,一侧写着“献爱心”,另一侧写着“为人民”。儿子、女儿、孙子们来到家后,老人就动员他们储蓄他们的爱心。“一毛也行,一百元也不嫌多!我不是要他们捐钱多少,我想让他们养成一个爱党、爱国家、爱人民的心。”时间长了,孩子们每次回来都形成了习惯,主动向爱心箱投钱。每过一段时间,于瑞芝就带着自制的捐款箱到济南市慈善机关捐款。此外,在治病和纳鞋垫之余,老人还挤出时间去孤儿院看望孩子们、到有困难的邻居家照顾病人。
  非典、洪灾、地震……每当这时,力所能及地捐钱捐物已经成了于瑞芝一家人的习惯。“汶川地震时我没在家,老伴把家里的被子、厚衣服全捐出去了,就剩下我俩盖的两床小被子……”老人笑着说,“办事处领导来看我,带的东西我也打算捐出去”。燕山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邵明英说,2014年春节前,老人又捧着她的捐款箱来到了街道办事处,一角、一元,总共捐出了960多元。问老人为啥没凑够1000元?老人有些不好意思:“我是真的没钱了,当时就攒了这么多,全捐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