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分类:热血青年(15-30岁)
转载自http://news.e23.cn/content/2012-11-23/2012B2300194
中国建筑率先全面完成三个确保任务
安冲乡吉拉村尕查社67户新居全貌
这里被称作“眼睛的天堂”——一尘不染的雪山、草地和河流;这里也被称作“身体的地狱”——80%的外地人会有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头痛、胸闷……
2010年4月14日早晨,来自地球深处的悸动,最高震级7.1级的地震瞬间夺走了青海玉树数千人的生命。
作为中国建筑的中坚力量,中建八局二公司完成了当地医院、学校的重建工作,林立的救灾帐篷慢慢地开始变成崭新的商铺和住宅,“80后”援建人员已成公司的中流砥柱。
作为泉城义工的一支服务队,这些“80后”援建者身上又多了一点别样的色彩。
[b]■援建中的支教小伙:朱文峰[/b]
[b][/b]
[b][/b]
每当心脏忽然呼呼乱跳,并伴随让人窒息的疼痛时,他会担心身体已经遭受不可逆转的创伤。但想起孩子们清澈的眼神,亲手建造的房屋拔地而起后,骄傲感由战胜了疼痛感,“这是我能一直坚持下来的原因!”朱文峰说。
雪山脚下的渴望与改变
今年5月11日,“泉城义工”为玉树孤儿学校捐赠音乐器材和学习文具。作为义工的一员,1987年出生的朱文峰也参与其中,正是这次捐赠活动让他走近了这所特殊的学校,了解到学校的困难处境,看到了孩子们寻求改变的渴望,也触动了他心底的一根弦。
学校有学生400余人,全部是玉树州各县的孤儿和单亲家庭孩子。除了政府的部分资金支持外,其余支出皆是来自爱心捐赠。学校的境况在 “4.14”地震后变得更糟,孤儿数量骤增,学校开支大幅增加;校舍倒塌,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变得更加困难;高寒缺氧的高原环境了冲散了玉树弥漫的浪漫主义,有的支教志愿者不得不忍痛离开。
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大学期间有过“小升初”的教学实习经验,朱文峰开始考虑能否在学校里支教。他的想法很快就得到了中建八局二公司玉树援建项目党支部的大力支持。一方面项目党支部领导积极与校方沟通,尽量扫除支教和援建间的障碍;另一方面千方百计为其支教创造条件。项目党支部的有力支持成了他最坚实的后盾。
终于,在学校开学的第二天,朱文峰战战兢兢地走进了六年级学生的课堂。面对孩子们一双双清澈的眼睛,朱文峰忐忑的心情渐渐平静下来。
辛苦背后的感叹
十月的玉树,银装素裹,空气稀薄,简单的行走都会让人大喘粗气,朱文峰像一头拉着满车货物的老牛,吃力地蹬着自行车。从驻地到学校, 二十分钟的自行车路程比济南一个小时的路程还要吃力。这样的日子的确苦了些,但只要一走上讲台,看到孩子们渴望的眼神,他就浑身充满了一种神圣的使命感,一种割舍不掉的情怀。
永珍老师除了负责教课外,还负责孩子们的饮食起居。资金有限,她只能买些便宜的水果分给孩子们,一个普通的苹果对于孩子都算得上奢侈。
课上,永珍老师拎着一袋子苹果分给孩子吃,14岁的尕松代吉和更却巴松是班里年龄最大的两个,两个人拿着两片没有把柄的壁纸刀片跑上讲台,在讲台上把苹果一切四瓣,然后由9岁的尼玛措毛和久美多杰负责分发。整个流程规整有序,有条不紊,孩子们津津有味地吃着苹果,这个过程让朱文峰印象深刻。
孩子们的团结让人感动。大家把剩下的多余的苹果瓣给年龄最小的,把苹果胡啃到干净,班长白玛他生负责收拾垃圾,然后迅速坐好进入课堂状态。“你能在那种环境中感受到正能量,让人顿时精力充沛。”朱文峰回忆起这些时,眼神里跃动着兴奋和赞叹。
在这样一种特殊的环境中,朱文峰感受到的,是让他继续坚持支教的动力,为这样一群孤儿孩子教书上课,有一种难以言说的价值感和存在感。辛苦背后这种精神支持,让他相信每天的太阳都会升起来的。
中国建筑率先全面完成三个确保任务
安冲乡吉拉村尕查社67户新居全貌
这里被称作“眼睛的天堂”——一尘不染的雪山、草地和河流;这里也被称作“身体的地狱”——80%的外地人会有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头痛、胸闷……
2010年4月14日早晨,来自地球深处的悸动,最高震级7.1级的地震瞬间夺走了青海玉树数千人的生命。
作为中国建筑的中坚力量,中建八局二公司完成了当地医院、学校的重建工作,林立的救灾帐篷慢慢地开始变成崭新的商铺和住宅,“80后”援建人员已成公司的中流砥柱。
作为泉城义工的一支服务队,这些“80后”援建者身上又多了一点别样的色彩。
[b]■援建中的支教小伙:朱文峰[/b]
[b][/b]
[b][/b]
每当心脏忽然呼呼乱跳,并伴随让人窒息的疼痛时,他会担心身体已经遭受不可逆转的创伤。但想起孩子们清澈的眼神,亲手建造的房屋拔地而起后,骄傲感由战胜了疼痛感,“这是我能一直坚持下来的原因!”朱文峰说。
雪山脚下的渴望与改变
今年5月11日,“泉城义工”为玉树孤儿学校捐赠音乐器材和学习文具。作为义工的一员,1987年出生的朱文峰也参与其中,正是这次捐赠活动让他走近了这所特殊的学校,了解到学校的困难处境,看到了孩子们寻求改变的渴望,也触动了他心底的一根弦。
学校有学生400余人,全部是玉树州各县的孤儿和单亲家庭孩子。除了政府的部分资金支持外,其余支出皆是来自爱心捐赠。学校的境况在 “4.14”地震后变得更糟,孤儿数量骤增,学校开支大幅增加;校舍倒塌,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变得更加困难;高寒缺氧的高原环境了冲散了玉树弥漫的浪漫主义,有的支教志愿者不得不忍痛离开。
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大学期间有过“小升初”的教学实习经验,朱文峰开始考虑能否在学校里支教。他的想法很快就得到了中建八局二公司玉树援建项目党支部的大力支持。一方面项目党支部领导积极与校方沟通,尽量扫除支教和援建间的障碍;另一方面千方百计为其支教创造条件。项目党支部的有力支持成了他最坚实的后盾。
终于,在学校开学的第二天,朱文峰战战兢兢地走进了六年级学生的课堂。面对孩子们一双双清澈的眼睛,朱文峰忐忑的心情渐渐平静下来。
辛苦背后的感叹
十月的玉树,银装素裹,空气稀薄,简单的行走都会让人大喘粗气,朱文峰像一头拉着满车货物的老牛,吃力地蹬着自行车。从驻地到学校, 二十分钟的自行车路程比济南一个小时的路程还要吃力。这样的日子的确苦了些,但只要一走上讲台,看到孩子们渴望的眼神,他就浑身充满了一种神圣的使命感,一种割舍不掉的情怀。
永珍老师除了负责教课外,还负责孩子们的饮食起居。资金有限,她只能买些便宜的水果分给孩子们,一个普通的苹果对于孩子都算得上奢侈。
课上,永珍老师拎着一袋子苹果分给孩子吃,14岁的尕松代吉和更却巴松是班里年龄最大的两个,两个人拿着两片没有把柄的壁纸刀片跑上讲台,在讲台上把苹果一切四瓣,然后由9岁的尼玛措毛和久美多杰负责分发。整个流程规整有序,有条不紊,孩子们津津有味地吃着苹果,这个过程让朱文峰印象深刻。
孩子们的团结让人感动。大家把剩下的多余的苹果瓣给年龄最小的,把苹果胡啃到干净,班长白玛他生负责收拾垃圾,然后迅速坐好进入课堂状态。“你能在那种环境中感受到正能量,让人顿时精力充沛。”朱文峰回忆起这些时,眼神里跃动着兴奋和赞叹。
在这样一种特殊的环境中,朱文峰感受到的,是让他继续坚持支教的动力,为这样一群孤儿孩子教书上课,有一种难以言说的价值感和存在感。辛苦背后这种精神支持,让他相信每天的太阳都会升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