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85后大学生生存调查:在选与被选间舞蹈
    刘志业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人才紧缺,很多人是“被栋梁”、“被精英”。大学生在社会发展中异军突起,社会地位迅速提高。渐渐地,社会人能客观地评价大学生的价值,但很多大学生还没能从昔日的辉煌中走出。他们进入社会后不免感觉落差很大。在刚毕业的第一年中,能否适应社会,对大学生自身的发展至关重要。

  现在铁饭碗少了,可自我选择的权利大了。不像以前的大学毕业生,毕业时被分配到某个岗位,一干就是一辈子。

  刘志业说,高等教育应将提高竞争力作为教授学生的目的,知识、素质、技能等,都是提高竞争的手段。

  很多人误读高教大众化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副教授胡耀宗给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2010年全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26.5%,而15%以下才是精英教育。也就是说,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早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成为大众教育。

  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9.1%,当时的大学在校生为480万,而2009年已达到2979万人。随着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大学生数量翻了几番,传统的大学生就业领域,如公务员、事业单位等已容纳不了这么多大学生,所以大学生就业难了,就业层次也差了。

  但是,现在很多人都误读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说,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教育的功能价值发生了变化,超出15%的大学生注定要进入工厂、服务业、第三产业,但大部分人都认为上大学后,就是要像多年前的大学生一样当管理者、坐办公室、做人上人。

  大学生只是“高素质劳动者”

  大环境变了,国家教育方针中提到,我国“数以亿计的劳动力,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还有一大批拔尖人才”,大量的普通二本、三本院校毕业生就属于“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各行各业都在提高用人的学历门槛,现在的本科生就业岗位对应的是60年代的高中生。”胡耀宗说。

  现在很多学生就业盲目,不断跳槽或在社会上漂很多年。事实上,大学生从大三开始,就应该很清楚毕业后去什么样的单位找工作。

  胡耀宗说,在当前情况下,大学生必须清晰认识自己的优弱势,熟悉国家经济发展大环境,在此基础上给自己明确定位。大学生要清楚地看到,原先的大学生就业系统还在,公务员、事业单位还在招人,但是要求高了,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

  编后 本报连续三天刊发“聚焦85后大学毕业生生存调查”。85后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群体。他们有梦想,为梦想而努力;他们有困惑,在困惑中挣扎。本组稿件希望能给85后以工作和生活的指引,也希望引起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帮助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之后的大学毕业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他们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