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分类:热血青年(15-30岁)
即使是有稳定恋情的年轻人,其中不少也表示不敢轻易“谈婚论嫁”。上海白领徐珊直言,“生活成本不断上升,结婚后又必然会考虑生子和育儿的支出”,从个人到家庭的转变并非易事。经济发达地区房价相对高昂,一定程度上也延缓了年轻人步入婚姻的步伐。于贤直言:“没有房子,丈母娘肯定不愿意,住在合租房里也有诸多不便。但是像北京这样的高房价,35岁前难以买得起。”
此外,很多都市适婚青年表示“宁缺毋滥”,不着急结婚。在南京工作的陆子夫,有房有车有时间,但他仍表示“婚姻是一辈子的事情,还是要找到三观一致,能进行深层次沟通的人,年龄不是决定性因素”。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表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代际间的婚育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对于很多“80后”“90后”而言,晚婚、不婚等现象越来越常见,社会包容度也在提高,婚姻不再是唯一的选择。有分析认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受适婚年龄人口数量和结构变化的影响,结婚率仍可能持续走低。
城市化进程是推手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教授表示,适婚人口数量下降,婚龄推迟和高速发展的城市化是自2013年以来我国结婚人数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看出生率——我国人口出生率从1990年的21.06‰下降到1997年的16.75‰,之后出生率仍在持续走低。翟振武进一步说明:“自90年代起,出生人口数量不断下降,是如今结婚人数不断下降的最主要原因。这一变化既在意料之中,也与之前的预估相符。”看结婚年龄——婚龄推迟成为当前结婚人数下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江苏省发布的婚姻大数据显示,近5年来,江苏人平均结婚年龄每年大约增长1岁。上海的数据显示,2010年上海市女性平均结婚年龄26.51岁,到了2014年达到28.14岁。这一变化在王洁的意料之中,在北京读博的她说:“班里的同学都二十七八岁了,除了两个工作后重回学校读书的同学,毕业前大家都没有结婚的打算。”翟振武分析,现在我国成年人口近一半会接受高等教育,进入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学生数量也在逐年上升,相应的年轻人独立、工作和成家的年龄也会推后。早些年,年轻人到了二十三四岁,很多就结婚了。
现在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年轻人受教育的年限增加,可能本科毕业就已经23岁了,结婚的年龄必然会不断推后。相当一部分适婚年龄的人并没有结婚,也使得结婚人数偏低。分析人士表示,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不断发展的经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代年轻人的婚姻选择。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推高了生活成本,加剧了市场竞争。
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结婚率反倒走低,这在全球都是一种趋势。鼓励婚育应受重视面对逐年下降的结婚人数,多位专家表示,这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社会应多尊重多元化、个性化的个人选择,予以年轻人更多选择空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口与健康研究中心主任石智雷认为,地区经济条件越好,对单身和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也越宽容,“发展水平越高,社会越多元化。不结婚、单身或者离婚,都是个人选择。”陆杰华认为,“80后”“90后”跟“60后”“70后”明显不同。
“经济的发展带来收入增长,互联网提高信息化水平,更多年轻人看到了外面社会的变化,了解到世界的发展。对他们而言,结婚生子不再是必要的人生经历,而是个人选择的结果。”他认为对于随着社会发展出现的改变,人们应当转变思想,与时俱进,应对推迟结婚、事实婚姻、不婚等给予更多宽容。
然而,相比5年前,结婚人数下降126.5万,这一变化仍值得政府层面关注。陆杰华说,在我国,结婚和生育密切相关,西方国家常见的未婚生育和事实婚姻等,在我国尚未得到承认。因此,结婚率降低会影响生育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人口数量和结构,最终影响未来国家的经济发展。
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2011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较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凸显我国老龄化加速的现状。结婚率和出生率的走低势必进一步加深老龄化社会的问题。专家建议,针对二者的紧密联系,国家应当重视该问题,认真研究、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年轻人结婚生育。比如,可以适当延长婚假、产假,倡导人们平衡家庭和工作,从而促进结婚生育。
此外,政府也应推出家庭友好的公共政策,比如以家庭为单位纳税的财政政策,降低家庭的税务负担一线城市聚集了大量的优秀青年,但是高昂的房价让很多人难以在年轻时开始独立的家庭生活,因此稳定房价、为大家庭提供廉租房等措施将能缓解部分压力。
此外,很多都市适婚青年表示“宁缺毋滥”,不着急结婚。在南京工作的陆子夫,有房有车有时间,但他仍表示“婚姻是一辈子的事情,还是要找到三观一致,能进行深层次沟通的人,年龄不是决定性因素”。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表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代际间的婚育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对于很多“80后”“90后”而言,晚婚、不婚等现象越来越常见,社会包容度也在提高,婚姻不再是唯一的选择。有分析认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受适婚年龄人口数量和结构变化的影响,结婚率仍可能持续走低。
城市化进程是推手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教授表示,适婚人口数量下降,婚龄推迟和高速发展的城市化是自2013年以来我国结婚人数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看出生率——我国人口出生率从1990年的21.06‰下降到1997年的16.75‰,之后出生率仍在持续走低。翟振武进一步说明:“自90年代起,出生人口数量不断下降,是如今结婚人数不断下降的最主要原因。这一变化既在意料之中,也与之前的预估相符。”看结婚年龄——婚龄推迟成为当前结婚人数下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江苏省发布的婚姻大数据显示,近5年来,江苏人平均结婚年龄每年大约增长1岁。上海的数据显示,2010年上海市女性平均结婚年龄26.51岁,到了2014年达到28.14岁。这一变化在王洁的意料之中,在北京读博的她说:“班里的同学都二十七八岁了,除了两个工作后重回学校读书的同学,毕业前大家都没有结婚的打算。”翟振武分析,现在我国成年人口近一半会接受高等教育,进入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学生数量也在逐年上升,相应的年轻人独立、工作和成家的年龄也会推后。早些年,年轻人到了二十三四岁,很多就结婚了。
现在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年轻人受教育的年限增加,可能本科毕业就已经23岁了,结婚的年龄必然会不断推后。相当一部分适婚年龄的人并没有结婚,也使得结婚人数偏低。分析人士表示,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不断发展的经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代年轻人的婚姻选择。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推高了生活成本,加剧了市场竞争。
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结婚率反倒走低,这在全球都是一种趋势。鼓励婚育应受重视面对逐年下降的结婚人数,多位专家表示,这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社会应多尊重多元化、个性化的个人选择,予以年轻人更多选择空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口与健康研究中心主任石智雷认为,地区经济条件越好,对单身和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也越宽容,“发展水平越高,社会越多元化。不结婚、单身或者离婚,都是个人选择。”陆杰华认为,“80后”“90后”跟“60后”“70后”明显不同。
“经济的发展带来收入增长,互联网提高信息化水平,更多年轻人看到了外面社会的变化,了解到世界的发展。对他们而言,结婚生子不再是必要的人生经历,而是个人选择的结果。”他认为对于随着社会发展出现的改变,人们应当转变思想,与时俱进,应对推迟结婚、事实婚姻、不婚等给予更多宽容。
然而,相比5年前,结婚人数下降126.5万,这一变化仍值得政府层面关注。陆杰华说,在我国,结婚和生育密切相关,西方国家常见的未婚生育和事实婚姻等,在我国尚未得到承认。因此,结婚率降低会影响生育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人口数量和结构,最终影响未来国家的经济发展。
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2011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较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凸显我国老龄化加速的现状。结婚率和出生率的走低势必进一步加深老龄化社会的问题。专家建议,针对二者的紧密联系,国家应当重视该问题,认真研究、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年轻人结婚生育。比如,可以适当延长婚假、产假,倡导人们平衡家庭和工作,从而促进结婚生育。
此外,政府也应推出家庭友好的公共政策,比如以家庭为单位纳税的财政政策,降低家庭的税务负担一线城市聚集了大量的优秀青年,但是高昂的房价让很多人难以在年轻时开始独立的家庭生活,因此稳定房价、为大家庭提供廉租房等措施将能缓解部分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