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在复旦学习古籍修复的年轻人:冷板凳是一种磨练
  学院教师队伍大师云集
古籍保护专业人才的培养,老师的传授尤为重要。因此,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引进多位重量级大师来教授课程,特别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
“这个专业的学习时间比较长,手工操作、修复的经验是靠积累的,没有时间的积累就无法得到经验与结果。”专业硕士的古籍修复老师黄正仪这样描述古籍修复的学习过程。
另一位古籍修复专家童芷珍从事古籍修复工作40多年,受聘来到复旦以后,她开设了古籍修复的基础课程。过去这个专业还没有课程教材,她就撰写古籍修复教材,目前南京两所学院也使用该教材。
“我觉得古籍修复教学不局限于技术传承,更重要的是先进理念培养。比如修复尺牍,工匠式的修复往往注重美观,常常严重破坏原貌。”比起技术传承,童芷珍更重视对学生的理念培养,希望他们能学到如何判断古籍的历史价值。
除了技艺修复课程,复旦还为学生开设了版画课程,由中国版画界大师级人物倪建明教授。
“学生的修复需要美学基础,有了艺术的眼光才能修出艺术品级的古籍。”杨光辉这样诠释开设版画课的初衷,他希望版画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的培养和动手能力的训练。
“这就是一个修心的职业,你要喜欢。如果你真的非常喜欢,就会很投入。” 黄正仪这样评价古籍修复工作。虽然清苦,但她认为,这个行业深刻关乎传统书籍的流传与技艺的传承。


郑美玉在演示如何修补虫蛀的古籍书页 王鹏翔 摄
复活开化纸,为古籍修复提供纸张
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学科建设的一个重心,就是对于国家重要文化遗产与技艺的研究,当前的核心课题是开化纸工艺恢复。
在中国传统手工纸中,开化纸因其细腻洁白、薄中见韧、寿命长久的特质而享有尊贵地位与国际佳誉。开化纸史称“藤纸”,其工艺源于唐宋,至明清时期趋于纯熟。当时宫廷内的诸多文书与刻本皆使用开化纸,例如清代时期的《康熙字典》《全唐诗》《四库全书》等著名典籍多由开化纸制作而成。
“20世纪以来,西洋纸流入中国,因为造纸技术方便、比较便宜,传统中国纸开始衰落,100多年来一批传统造纸师傅去世,不少传统造纸术就失传了,开化纸也在此列。” 杨玉良对此深感惋惜,“其实中国传统纸保存寿命是最长的,在比较好的条件下可以保存4500年。而现在通用的西洋纸,制纸工艺中加了强碱,保存不了多久就会明显泛黄变脆。”
更为可惜的是,开化纸的失传使得中国缺失顶尖品质的手工纸。如今世界范围内最受认可的传统手工纸是日本和纸。世界主流机构基本也用这种纸张进行古籍保护修复工作。而对于古籍保护来说,不能使用源自中国的优质手工纸来修复象征中华文脉的古籍,更是一种遗憾。
2015年起,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研究团队相继与开化县“开化纸传统技艺研究中心”、广州市《广州大典》中心合作,携手启动开化纸传统工艺恢复项目研究。2017年3月24日,“开化纸——杨玉良院士工作站”正式启用。
“典籍关于造纸技术记载很少,我们只好从各种典籍中寻找。并找来开化纸印制的典籍,研究它的质地,更重要的是研究它的原料是什么。”杨玉良告诉记者,目前学者们已经发现了开化纸中一种独特的植物原料,也开始研究用现代生物学方法加快传统纸张缓慢的制作流程。
“中国古籍保护工作,多年来欠下的旧账难以想象。” 杨光辉告诉记者,现在古籍普查工作还没完成,目前普查了5000多万册,据不完全统计,其中30%需要重点修复。
而与巨大的需求相比,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启动以前,全国从事古籍修复的人员不超过150人,“现在培养了1000多人,但能不能胜任修复工作还是问题。所以修复人才还是远远不够的。”
目前古籍修复高端人才培养是2014年文化部推广专业硕士培训计划以来才开始的,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社科院、天津师范大学目前是四所较有规模的培训高校,“现在国家经济发展了,也该重视保护我们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