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华师大平均每天读一本书的阅读达人是如何练成的
  澎湃新闻:你在图书馆借阅的书更多用于学术研究还是个人爱好或其他?
陈子凡:差不多一半一半的样子。
澎湃新闻:你觉得应该如何从浩瀚如海的书目中选出高质量的书籍?
陈子凡:其实找到一本适合自己的书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我一般采用的方法是去豆瓣知乎之类的网站搜索相关话题看一下他人的评价与推荐,除此之外,我会比较看重作者,一位作者的文风通常不会有太大改变,有一本适合我的,那么其他作品能够被我接受的可能性也就比较大。
澎湃新闻:在你的日常阅读中有几成书是精读?几成是泛读?精读和泛读都有哪些技巧?
陈子凡:专业书籍基本上都需要精读,而个人爱好类的书籍则视情况而定。有些书开始读之后,发现虽然能够带给我一定的精神愉悦,但是精读并没有太大意义,我就会选择泛读。技巧而言,精读时我会用笔做一些标注,然后反复看标注的部分。泛读时也会将发现的精彩部分重复阅读。但是由于是泛读,可能很多书中的价值被我草草略过了。
澎湃新闻:有人说读书是一个人的事,有人说读书要和别人交流,如此才能产生思想的碰撞,你怎么看?
陈子凡:读书这个具体的行为,我认为是一个人的事。但是与他人进行与书有关的交流也是很有意义的。很多时候我们看书由于自身的局限会有一定的理解上的偏差,这时候如果与他人交流,我们也许会有不一样的视野。
读书让我们知道世界的多元性和一元性
刘彦博是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通信工程系硕士二年级学生,年度借阅图书370册,位列硕士生年度借阅榜第二位。在接受笔者的访谈时,他刚刚结束了一天的实验室生活。虽然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理工科学生,刘彦博却喜欢“舞文弄墨”,他从六岁开始学习国画,一直到现在也没放弃。在这个过程中,除了不断的练习之外,刘彦博还比较注重欣赏和学习古人的画本,因为在他看来,阅读不仅仅是读文本,画本同样让人受用。
刘彦博觉得阅读是一个可以跨越时空与作者交流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使人看待事物的角度更加多元。而哲学家们构建的哲学体系是每一个理工科人应该学习的,因为所有学科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上升到哲学层面,哲学有助于整个未来技术领域的构想。
澎湃新闻:你觉得应该如何从浩瀚如海的书目中选出高质量的书籍?
刘彦博:首先是询问自己的导师,如果导师推荐的图书一定要好好寻找查阅。然后在英文网站和论坛查找,比如亚马逊上的图书榜和豆瓣读书。然后在Spring的出版社查询影响指数,对应的图书在图书馆查询。
澎湃新闻:在你的日常阅读中有几成书是精读?几成是泛读?精读和泛读都有哪些技巧?
刘彦博:专业领域的图书很多都是精读。比如SCI文献和EI文献。自己喜欢的图书比如《中国哲学史》要精读。交叉学科的文献和图书很多是泛读。精读和泛读的技巧方面,我们可以将每本书的内容提要、前言、章节目录等很快地从头到尾看一遍,这样就能大致了解每本书的梗概、特点及应用范围等。对于一本读物来说,可以几段几段地粗读,也可以几页几页地翻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