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分类:热血青年(15-30岁)
在温州大学副教授,国家高级心理咨询师朱浩亮看来,户外活动过少,不仅会影响身体健康,还会对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天天宅在家里,久而久之就会变得邋遢、不修边幅,还会丧失对生活的兴趣。人生来就是群居性、社会性动物,需要通过社交获得自身、他人的认可和尊重,而“御宅族”终日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看上去是把外界烦恼关在门外,却可能让自己更焦虑。同时,由于缺乏当面交流,还易形成社交恐惧,变得封闭、孤僻,甚至引发抑郁症。
近七成大学生对假期满意度较低
调研数据还显示,仅有16.8%的同学对于暑假满意度较高,认为暑期过得非常充实而有意义,近七成大学生表示对假期满意度较低,会产生无聊、懊悔等情绪。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交往的需要,对外界抱有期待,也会对自己的行为产生相应的心理反应,如果暑期过得充实而有意义,自然不会产生无聊、懊悔等负面情绪。朱浩亮副教授指出,当代90后大学生越来越“宅”是社会发展的客观产物,作为独生子女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从小适应了独处的生活方式。而网络的发展让虚拟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同时也让现实生活变得可以足不出户。再加上大学生暑期活动的意义和形式下降,难以获得同学们的认同和参与;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增加使得很多同学们产生恐惧、逃避的情绪。以上种种原因造成了90后宅群体越来越多的现象。
“偶尔的‘宅’可以视作放松和休闲,有助缓解压力,而长期宅在家很可能会引发生理健康问题,缺乏运动、饮食不规律不健康、长时间操作电脑都会造成慢性病,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心理健康问题,比如说容易焦虑、羞怯、内向,人际交往能力降低、性格变得封闭内向。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此次调研引起社会各界、家长、学校的重视,帮助大学生利用好暑期这段时间提升学习、生活的质量,这将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也利于社会未来的发展。”
朱浩亮还建议,对于正在成长的大学生们来说,无论出于什么原因选择“宅”,最终都会由于自我价值难以实现而对此丧失兴趣。只有走出自己的小空间,进入现实的大世界,才能找到生活的目标。暑期想要走出“宅生活”,不妨从小事做起:保持好的生活习惯,不能想睡就睡、想起才起,回归正常作息时间;多给自己创造接触外界的机会,从最亲近的人开始,比如和家人一起买菜、逛超市;约见知心朋友,逛街、聊天;制定旅行计划,定期出门旅行;通过掌握一门外语、学会一种乐器等修身养性的活动来代替上网,享受自我价值实现带来的巨大喜悦。
近七成大学生对假期满意度较低
调研数据还显示,仅有16.8%的同学对于暑假满意度较高,认为暑期过得非常充实而有意义,近七成大学生表示对假期满意度较低,会产生无聊、懊悔等情绪。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交往的需要,对外界抱有期待,也会对自己的行为产生相应的心理反应,如果暑期过得充实而有意义,自然不会产生无聊、懊悔等负面情绪。朱浩亮副教授指出,当代90后大学生越来越“宅”是社会发展的客观产物,作为独生子女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从小适应了独处的生活方式。而网络的发展让虚拟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同时也让现实生活变得可以足不出户。再加上大学生暑期活动的意义和形式下降,难以获得同学们的认同和参与;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增加使得很多同学们产生恐惧、逃避的情绪。以上种种原因造成了90后宅群体越来越多的现象。
“偶尔的‘宅’可以视作放松和休闲,有助缓解压力,而长期宅在家很可能会引发生理健康问题,缺乏运动、饮食不规律不健康、长时间操作电脑都会造成慢性病,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心理健康问题,比如说容易焦虑、羞怯、内向,人际交往能力降低、性格变得封闭内向。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此次调研引起社会各界、家长、学校的重视,帮助大学生利用好暑期这段时间提升学习、生活的质量,这将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也利于社会未来的发展。”
朱浩亮还建议,对于正在成长的大学生们来说,无论出于什么原因选择“宅”,最终都会由于自我价值难以实现而对此丧失兴趣。只有走出自己的小空间,进入现实的大世界,才能找到生活的目标。暑期想要走出“宅生活”,不妨从小事做起:保持好的生活习惯,不能想睡就睡、想起才起,回归正常作息时间;多给自己创造接触外界的机会,从最亲近的人开始,比如和家人一起买菜、逛超市;约见知心朋友,逛街、聊天;制定旅行计划,定期出门旅行;通过掌握一门外语、学会一种乐器等修身养性的活动来代替上网,享受自我价值实现带来的巨大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