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分类:热血青年(15-30岁)
转载自http://sd.sdnews.com.cn/jinan/201509/t20150928_1978725.htm
现在的开车一族,可不仅是上班族,越来越多的90后加入了有车一族。记者从济南多家4S店了解到,“考上大学就有车开”成了现在大学生中的一种现象。大学生中的有车一族主要集中在市郊高校,这些人中,多数都是家在济南者。记者调查发现,一个班上有车一族能占到2成左右。
大学生有车一族越来越多
记者调查了解到,市区的高校中、大学生有车一族数量较少,在市郊的山师长清校区,开私家车的学生比较多。从学校的类别上来看,艺术和体育类院校的有车一族居多。
昨日记者走访了多家4S店,发现近几年来大学生买车的比例逐渐增多。大众4S店一名销售顾问告诉记者,高考结束后一段时间是学生族买车的高峰期。“为了奖励孩子,有家长来店里直接给孩子买车。”不过开车上学的学生基本是大三、大四的学生偏多。
“父母不愿意让我住在学校,但学校离家又远,就给我买了车。我拿驾照已经有5年了,父母对自己开车还算放心。”山东师范大学大四学生蒋文说,班上同学开的车都是一些普通的车型,比如大众、别克等,她开的奥迪A4L算是比较好的了。“从来没想要和同学攀比,只是单纯为了方便。同学们也觉得现在开车来上学是正常的事,老师认为只要不影响学习,保障自己安全就可以开车。”山东建筑大学小董说。
记者做了粗略调查,以一个班级35人为例,班上有车一族大约有六七人,也就是说,占到2成左右。
高校对大学生开车持何种态度?记者了解到,目前多数高校对学生开私家车并没有明确规定,只有山东大学规定本科生不能开私家车,硕士生、博士生可办理停车等相关手续。
一个月仅油费就需2500元
记者了解到,大学生族群认为,开车给他们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便利,但也存在着弊端:油费太贵,甚至高过生活费。
“有车后,也有一些困扰。”山东建筑大学的李毅说,比如同学中有人有急事,就会用他的车,他也不好意思拒绝。除帮朋友忙,李毅还要去山师接送女友。一个月下来,李毅每月加油费就要2500元,比生活费还高。
在大学生有车一族中,李毅算是“加油大户”了。记者做了相关调查,普通学生的油费也得在600元—800元。除经济上困扰外,大学生开车引起的争议还有安全问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济南高校校长说:“如果从安全角度考虑,学校不建议他们开车。近几年大学生飙车事件屡屡发生,不仅会伤害自己也会伤害他人,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但有一些学生开车单纯为了方便,所以学校不限制也不提倡。”
现在的开车一族,可不仅是上班族,越来越多的90后加入了有车一族。记者从济南多家4S店了解到,“考上大学就有车开”成了现在大学生中的一种现象。大学生中的有车一族主要集中在市郊高校,这些人中,多数都是家在济南者。记者调查发现,一个班上有车一族能占到2成左右。
大学生有车一族越来越多
记者调查了解到,市区的高校中、大学生有车一族数量较少,在市郊的山师长清校区,开私家车的学生比较多。从学校的类别上来看,艺术和体育类院校的有车一族居多。
昨日记者走访了多家4S店,发现近几年来大学生买车的比例逐渐增多。大众4S店一名销售顾问告诉记者,高考结束后一段时间是学生族买车的高峰期。“为了奖励孩子,有家长来店里直接给孩子买车。”不过开车上学的学生基本是大三、大四的学生偏多。
“父母不愿意让我住在学校,但学校离家又远,就给我买了车。我拿驾照已经有5年了,父母对自己开车还算放心。”山东师范大学大四学生蒋文说,班上同学开的车都是一些普通的车型,比如大众、别克等,她开的奥迪A4L算是比较好的了。“从来没想要和同学攀比,只是单纯为了方便。同学们也觉得现在开车来上学是正常的事,老师认为只要不影响学习,保障自己安全就可以开车。”山东建筑大学小董说。
记者做了粗略调查,以一个班级35人为例,班上有车一族大约有六七人,也就是说,占到2成左右。
高校对大学生开车持何种态度?记者了解到,目前多数高校对学生开私家车并没有明确规定,只有山东大学规定本科生不能开私家车,硕士生、博士生可办理停车等相关手续。
一个月仅油费就需2500元
记者了解到,大学生族群认为,开车给他们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便利,但也存在着弊端:油费太贵,甚至高过生活费。
“有车后,也有一些困扰。”山东建筑大学的李毅说,比如同学中有人有急事,就会用他的车,他也不好意思拒绝。除帮朋友忙,李毅还要去山师接送女友。一个月下来,李毅每月加油费就要2500元,比生活费还高。
在大学生有车一族中,李毅算是“加油大户”了。记者做了相关调查,普通学生的油费也得在600元—800元。除经济上困扰外,大学生开车引起的争议还有安全问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济南高校校长说:“如果从安全角度考虑,学校不建议他们开车。近几年大学生飙车事件屡屡发生,不仅会伤害自己也会伤害他人,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但有一些学生开车单纯为了方便,所以学校不限制也不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