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90后大学生削发为尼 当家照顾一群孤残儿童
  微信达人

“别看她平时大大咧咧,一副女汉子的样子,其实心思很细腻。”好友文子说,有次,孩子们喜欢吃一位老居士做的豆瓣酱料,她便专门去请教老居士怎么做。学成后端出锅,文子说了句“很好吃”。法悦师父说,做得不多,没有多余分量让她带走。隔了几天,法悦师父打电话说,多做了几碗酱料,让她去拿。

文子和法悦师父去年认识,那时文子当义工,在医院照顾病重的寺庙老住持,她是妙瑜姑的师傅,法悦师父叫她阿太。“她是行动派,不喜欢夸谈。”有天,文子的女儿笨笨生病,白天电话里法悦师父催她赶紧带女儿去看病。晚上10点多,敲门声响起。一开门,法悦师父一手提药,一手提零食站在风里。

文子说,她是被法悦师父身上的认真劲吸引的。有次,午课完毕,跪得脚麻的文子刚起身,法悦师父按住她,说她拜佛姿势不对。法悦师父一遍一遍跪下,示范正确姿势。周围的老居士们看不下去,劝法悦师父说:“算了,可以啦。”法悦师父还执著地纠正文子的姿势。文子笑着摇头:“我不怪她,执著才可爱。”

福宁禅寺庙小,位置偏僻,信众多是本村村民。法悦师父认识每一个来寺庙拜佛的信众。据《洋塘杨氏族谱》记载:“杨氏先祖镇荣公,明朝嘉靖年间在闽东福宁洲为官。其第三子从福宁洲迁到洋塘居住(也就是现在洋塘村的始祖——振厚公)。”杨氏族居这里后,重修了寺院,取名福宁寺。

法悦师父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认识这座寺庙,或者来关心寺里的孩子们。去年,她把史料和寺庙现有情况结合起来,写成文章,配上寺庙照片,发表在网上,可效果并不理想。或许因为寺庙人气的不足,对于出现在寺庙的年轻人面孔,她总是特别地注意,比如记者一行。

和法悦师父接触前后已三个礼拜。接触中,和她聊起生活迷茫,她便开导我;向她抱怨生活坎坷,她就说些佛陀的故事给我听。她脸上带着笑容,让我产生莫名的信任感。我们心下感慨,相近的年龄,法悦师父的气场足以绕赤道好几圈了。她乐于分享佛经所感,但对于其他,只寥寥数语。

30多岁的杨淑在村里学校旁经营一家商店,她也是法悦师父眼里的年轻人。她独自撑起娘家,养活孩子。法悦师父叫她女强人,她总流露出对杨淑的敬佩,“经营寺庙是一门学问,得向别人多学习”,她想为福宁禅寺注册公众账号,闲暇时刷朋友圈,汲取新鲜知识。

妙瑜姑身体差,以前每个月放生没有固定时间。现在,每月至少要做两次放生。她在微信里建立微信群,放生前会提前通知,以便信众及时来参加。有时,信众拿来的鲫鱼太大,寺院放生池小,她得带着信众去西湖公园放生。有时,她发现哪位信众没来,还会打电话喊她们起床。

佛教鼓励共修,妙瑜姑说:“一个人独修,如盲人瞎马走夜路;一群人共修,如众人划桨开大船。”于是,法悦师父建立共修群,每次确定共修时间发布在群里。

有时她很潮。去年双十二,她转发了一个抢红包的链接,“福利就得分享,信众会喜欢”。

和我们说话时,身旁的老三小恬悄悄问了句什么。“I don′t know”,法悦师父挑眉耸肩回道。

她经常蹦几个英文单词出来,如“why”,“who care”,她喜欢称孩子们为“baby”。她不觉得出家人一定要正襟危坐,至少孩子们喜欢她这样。

杨淑打趣她,“文化程度高就不一样”。每次给孩子辅导英语作业时,她总忍不住抱怨:“早知道现在教别人英语,上大学时应该好好学。”

埋身柴米油盐和佛经

法悦师父说,她从不见报,之前拒绝不少媒体采访。因为这次带我们去找她的大叔常帮助寺庙,所以她才没拒绝我们的采访。她不想出名,更不想别人认为她在炒作。即使之前她在网上发表的文章中,也并没有提及自己,只希望能有更多人来关注寺庙和孩子们。

听居士讲,寺院长大的孩子最终的归宿还是寺院。对于这些孩子的未来,法悦师父是矛盾的:一方面她希望孩子们好好上学,有出息;另一方面她也知道寺院的条件有限,很难供养他们念大学。不过,在她看来,最重要的是做一个善良的人。

四处借债精打细算

法悦师父不喜早睡,晚上常熬夜看佛经。

寺庙大殿墙角书柜里,拥挤地堆放着各种经书,有的有幸安置在书柜里,有的只能占据着客厅的桌子。每天,法悦师父都要念不同的经书。

每天清晨6点30分早课完毕后,她便开着电动车去集市买菜。她顶着光亮的头,着一件黄色僧服,在热闹的集市上,总能引来异样的目光。

没皈依前,她如所有妙龄女子一样,和朋友逛街买衣服、看电影、听流行歌曲、唱KTV。现在的她把自己埋在柴米油盐和佛经里,和妙瑜姑一样。

妙瑜姑带着法悦师父在寺院后山种些时令蔬菜,但寺院孩子多,不够吃,更多时候依靠自己买。有时居士们会送些自家地里的蔬菜。法悦师父常在朋友圈分享菜肴的制作方法,如“5分钟学做100种好吃的素菜”。她照着网页一点点学。妙瑜姑生病无法下床做饭,法悦师父得做两种饭:一种适合妙瑜姑吃的易消化的食物,一种适合正在长身体的孩子们吃的饭食。

去年年底,信众们要为法悦师父过生日,虽然她嚷着说不过生日,但几位信众还是给她订了一个蛋糕。法悦师父接受了蛋糕,并把蛋糕分给孩子们,毕竟孩子们平时很难吃到,她自己一口也没吃。文子则送她一束花,她悄悄把花束上的卡片收藏至今。“她是个心善又长情的人。”文子说。

有朋友听说她出家,只在朋友圈问问,但从没见过面。剃度后,她重新结交朋友,多是佛教徒。有的已过耄耋,有的还是孩童。有次,她看见老同学在朋友圈上面表现出来的状态很差,自己不方便现身,就找到认识老同学的现在朋友,去开导老同学。

“对人好,就是结善因。”有次,小恬干妈袁女士拜佛后,电动车刹车出问题。袁女士阻止她帮忙修理,改口说车挺好的。可法悦师父已拿来工具包,挽起袖子,蹲在地上开始检查。简单修理后,她叮嘱袁女士最好去维修店好好检查。“怎么能让师父做这种事呢!”离开时,袁女士一脸抱歉。

“她是学会计的,来寺院帮我精打细算,”妙瑜姑说,寺庙一直靠四处借债过活。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农历六月十九、农历九月十九这三天是观音圣诞,才有灯油钱。

法悦师父每天睁眼想到的第一件事是怎样省钱。“妙瑜姑是能够指引我修法的师父”,说起对师父的情感,她说,她们既像亲人,又像师徒,但是又超越这些。每次妙瑜姑有病不去治时,她都急得直掉眼泪。